語言教育這檔事

 最近推動雙語國家一事,又讓語言教育成為話題。我自己並不反對推動雙語國家這個「理念」,畢竟,真的有太多知識沒有被翻譯到中文世界,而許許多多的中譯本,雖是「譯本」,但出於各種因素,信達雅三者,皆不可及。但是,任何認真學過外語的人也都能想見,真的要推動雙語國家,要下非常重的本,教材跟師資要到位,要錢、要時間,絕對不是一蹴可幾。

最近朋友跟我提到孩子上到大班後,英文教材突然變得非常的難,就應證了我的憂慮——第一課標題寫著「Eastern and Western Holidays」,翻到下一頁見到「Valentine’s Day is also in February」這樣驚人的句子。

這些單字當然不是什麼太高深的單字,但是我沒有記錯的話,除了and、is、also,還有day以外,February我應該是國中才學到,Valentine則是更晚一點。

我傻眼的理由,不僅僅是我覺得這些單字對大班的小朋友來說真的太難了,還有這個課程內容根本完全沒有考慮到小朋友的心智發展——大班學情人節?那是不是小一就要超前部署教contraception跟divorce?至少要是他們早熟到領悟到情人節其實寫作騎人節,頂多就是鬧出人倫悲劇,不會鬧出一條人命。不過小一也還沒有長毛,是也不會鬧出人命就是。

讓我比較難過的是,我可以看出,這樣不適宜的教材,已經對小朋友帶來負面的影響。當我試著拿著書,指著Eastern and western holidays,用很誇張的方式念「咿~~~~~斯~~~~疼~~~~」給小朋友聽時,他們還是不大願意跟著我讀。我想大概是因為他們雖然還小,但是還是有一定的自我評估能力。當他們評估了下,覺得這個超過他們的能力了,很可能會失敗,就乾脆不要念了,這樣就不會羞羞臉了。後來隨口問小朋友想不想唱歌,一起唱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他們才露出笑容。

這頁的單字有很多都是我國中才學到的…

我並不是反對學齡前的小朋友接觸外語,我覺得唱唱兒歌,讓小朋友沒有壓力的培養語感與發音也是很好的事情。而且,在台灣,學齡前的小朋友要完全不接觸外語,其實反而比較困難。我們家的小朋友就因為喜歡看麵包超人,所以就自己就學會了麵包超人的日文版的主題曲。孩子快樂,根本不用父母長輩煩惱,自己就學到不知哪去了。而沒有考慮兒童心智發展的教材,只會讓小朋友害怕學習語言,甚至是討厭學習語言,長遠來說,絕對是有害而無利。

我不反對雙語教育,但我反對這種沒有考慮兒童心智發展的雙語教育。

有些人可能說,那就轉學就好,但這不是重點。我的重點是,有許多不適宜的英文教材在台灣流竄。而我很膽心,這個雙語夢,會使得許多家長陷入焦慮,一沒注意,就讓這些不適宜的教材伐害了自家的孩子。

臉書連結

南腔北調

 每次看到坊間的語言補習班用「純正美語發音」或是「正統英國腔」當作宣傳重點,我小小的大腦都會像是被過敏源刺激到,開始感到不適,一陣一陣的抽痛,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

就像中文中有所謂的南腔北調,講中國這個地理區域中,各個地方的人所說的「中文」腔調可以差異非常的大,中國的中央電視台的主播所說的中文,跟真正北京人說的中文腔調,差異大到北京人認真要講北京腔的中文時,台灣人是會以為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四川人、山西人、上海人,他們的腔調也各不相同。就連在台灣,大家也喜歡說台中腔怎樣怎樣、台南腔怎樣怎樣。如果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也都可以有各自的腔調,那怎麼會以為美國或是英國只有一個腔調呢?連紐西蘭都有紐西蘭腔了。

主流的紐西蘭腔的一大特色是她們會把deck這種字中間的e發音發成i,也就是,DICK,中文稱做,雞雞。我實在無法形容,我去聽德行倫理學大師Christine Swanston的seminar時,聽到她老人家一直講dick dick dick時的感受——我知道她在講的字是Deck,但我還是忍不住想笑。

我最喜歡的紐西蘭腔搞笑影片在這:

Polishing your deck with this amazing product!

天外飛來一筆之結語:

語言最重要是溝通,腔調是其次。有台灣腔,表示自己除了英文外還會別的語言,比許多monolingual的英語母語人士還厲害,台灣腔有什麼不好?我個人比較在意科隆友人認為我與英國友人的德文都有巴伐利亞腔,到底為什麼可以台灣人跟英國人分頭學的德文,最後都被認為是巴伐利亞腔,這很奇怪阿!

為什麼不需要追求標準腔&如何改善口語表達

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英文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講得像美國人或英國人,但其實這不對。

試試看這個猜腔調遊戲吧!

ok, 試完了嗎?

你應該已經發現,其實就算是英文母語人士,他們說的腔調也各不相同。但即便是如此,他們的英文還是很好聽懂、很好理解,跟很多台灣人的英文不大相同。

這其實是因為,問題根本不在腔調,而所謂的「標準腔」其實根本就是人為去規定的政治產物。台灣人的英文之所以常常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更大的原因是出在發音錯誤以及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

考慮一下下面這幾個例子:

rap vs. rape
gam vs game
think vs sink

然後試著說:

I think many people see rapping as a form of game.

想一下你說的跟下面這句的差異:

I sink many people see raping (rape的進行式) as a form of gam.

如果沒有,那也難怪有時一講到’I like rap music’時,聽到的人會眼睛張大問你說你說什麼再說一次,因為你很可能把’rap’的音發成’rape’,造成聽者極大的困惑。

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斷句。很多人講話因為緊張,就會在很奇怪的地方停頓。

如果今天有句話是這樣: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你不應該突然在我標示的下面這幾個地方頓:
1.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因為went to是一個基本的動詞的意義單位,突然斷會讓聽眾很困擾
2.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
a very nice cafe是一個意義單位,既然他都是一個「意義單位」了,你怎麼會斷斷續續的說他呢?
3.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with my friends是用來補充說明前面的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這件事情,跟誰一起,我們講中文不也是會連在一起講不會斷?

比較ok的斷句方式應該是這樣: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

在不應該停頓的地方亂停,其實才是為什麼很多人參加托福或是雅思之類的考試,在口說部分無法突破的原因。

改進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就是矯正發音。

其實台灣人之所以會有台灣槍、發錯音,大部份的狀況是因為用嘴巴、舌頭的方式其實還是用「講中文」的方式在講英文
舉例來說,這就像是用打排球的跑跳方式來打籃球,雖然一樣都是在運動(講話),但是需要的技巧、運動到的肌群大不相同

這個網站最大的特色就是他有個嘴巴剖面圖,讓你看看那個音到底要怎麼發才對

此外,她還有真人嘴型示範,讓妳在學的時候可以對照一下外國人的嘴型跟自己的嘴型的差異,達到矯正的效果


這本輕薄短小的書是台灣人寫的,整理台灣人常常「發錯」的音,並且用台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教導台灣人要怎麼矯正。
比方說台灣人常常會把  lake, like, cake, game, pain這些字的母音念太短,他就用對照的方式讓你知道其實那樣念真的錯了


然後,你可以用Tongue Twister(繞口令)、跟讀影片中的台詞等的方式,幫助自己習慣英文斷句的方式。
你可以上網查詢英文繞口令讓舌頭多多運動,或者是自己編一些繞口令針對你的問題改善。下面這些是我編的或是改編的繞口令。
TH & S & L
Keith has a seal from the north of the Nile. 
She sells shells at the sea shore near Shelly’s little shelter.

R & L
all over the world
stop working, go walking
a single word cannot shape the world

這個網站可以直接放慢、加快影片,還都有英文字幕,可以讓你一邊看影片一邊練習跟著念英文,非常的實用
BBC的節目會放在這個網站上一兩週之後下架,只要可以讓這個網站以為你是在英國境內,你就可以免費使用(如chrome有個extension叫hola,用它就可以更改ip。)。每個節目都有字幕。這個比Voice tube好的地方是在於他有辯論性的節目以及時事性的節目,可以用強度更高的方式鍛鍊自己的聽力之外,還可以關心時事(台灣的媒體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