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不想去批評別人但常常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批評別人一下的自由主義者

Thomas Nagel在他的道德衝突與政治上的正當性(Moral Conflicts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一文,用了Robert Forest對自由主義者的定義(嘲諷?)作為全文的開頭。Forest認為,所謂的自由派,就是一群無法在任何事情上有自己的立場的人,這是因為,當自由主義者說什麼事情「該」如何時,那這個「應該」,就變成對其他可能的否定,這樣就違反了自由主義者最核心的價值了。

其實Martha Nussbaum之所以提倡用「能力」(capabilities)來思考一個社會正不正義,整個動機與這挑戰也是很相似。對Nussbaum來說,從一個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學者的角度,去對別的文化圈的社會指指點點,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指指點點、說別人落後、社會不公不義,跟以前西方殖民者跑去對別人指指點點,有什麼差異?作為學者,自己的發言,會不會其實只是強化了對非歐美世界的文化圈的歧視?Nussbaum 非常害怕,自己重蹈覆錯。但同時,Nussbaum又覺得,如果只是因為自己面對的社會不是歐美社會,為了避免這種歐美至上的錯誤,就都不去批判明明就非常不公不義的社會,這樣也很奇怪。難道只要一個社會中,大部分的人都接受自己社群內的不公不義,那些不公不義就不是不公不義嗎?比方說,我們知道有些社會是母系社會,有些社會扶養小孩是母親以及母親的家族負責(祖母、舅舅會參與),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雖然有可能都沒有生物學上的父親相伴,甚至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貢獻精子讓自己得以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到底是誰,但他們快快樂樂的樣子,好像也沒有什麼「不正義」,如果要強迫他們變成歐美當代主流的社會結構,他們反而可能過得很不開心。但像印度社會,很多婦女接受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就是做牛做馬,即使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歷印度大饑荒時,她們很多人也不覺得自己很可憐,不覺得印度社會對自己太不公、太不義了。如果歐美國家的學者都不「給點建議」,那這些婦女大概生活狀況就會一直如此,沒有什麼改善。

Nussbaum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她採用的手法是反過來思考,如果人要有有意義的人生,可以揮灑自我,那有什麼樣的「能力」,是一定要具備的?換句話說就是,Nussbaum認為每個人認為的有意義的人生不一定一樣,想怎麼開創有意義的人生,方法跟手段也不一定一樣,但是,不管是怎樣,要開創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都需要一些很基本的條件才有可能達成。比方說,如果身體的自主權隨時都可能被侵犯(被虐待、強暴等等),在這樣的狀況下,Nussbaum不認為人可以開創有意義的人生,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社會,就Nussbaum來看,不管這種侵犯的傳統存在該社會多久了,這種傳統都不值得尊重。

Nussbaum在她的性別與社會正義(Sex and Social Justice)一書的開出的清單涵蓋了十大項目,在此我就不一一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翻到40~41頁參考。我覺得這份清單裡,最有趣的項目是「愛與被愛」。Nussbaum認為擁有去愛的能力以及被愛的能力,是開創有意義的人生的要件。如果被剝奪了這些能力,人就很難有個有意義的人生。但是,Nussbaum並不進一步地說,是不是只有一夫一妻的婚配社會,才能讓人擁有愛或是被愛的能力。對她來說,不管一個社會體制與歐美體制有多不相像,那個體制正不正義,完全取決於能否保障愛與被愛等其他九大項重要能力之上。一個母系社會,或者是像排灣族的貴族社會、達悟族的一個小孩出生全家都要跟著改名的社會,不管是哪樣的社會,只要能保障在其中的人的基本十大能力,就都是值得為人尊重的社會,歐美國家的學者再怎麼覺得對方落後不可取,都不該強加自己心中的好到這些社會之上。對LGBTIQ族群,也是一樣的。只要LGBTIQ組成的家庭不會損害到這些重要的能力,他們無論怎麼與主流的家庭不相像,也不該被主流的善意干涉,甚至是矯正。

題外話其一:針對自由主義者怎麼可以有立場這個質疑,Nussbaum這種走法,跟Nagel的Impersonal Good的解法很相似——我的立場、我提倡要保障的事物,是每個想要開創有意義的人生的人都會想要的。這樣的立場超然於種族、年紀、道德、宗教觀,因此,雖然提倡十大能力的保障,也是一種「立場」,但這種立場,跟其他像是基督教保守派的立場,很不一樣。

題外話其二:其實自由主義者之中自己有信仰的學者也不少,Nussbaum本人就是猶太教教徒;Sen雖然是無神論者,可是他的無神論「信仰」是從印度教中的其中一個無神論學派Lokayata來的。

題外話其三:Nussbaum的Capability Approach跟Amartya Sen的版本其實不一樣。他們的差異在於需不需要給出一個最基本/核心的能力清單這點上。Sen覺得不需要,因為Sen覺得到底哪些能力重要,有時要看時空背景。而這種Capability Approach雖然也算自由主義家族的成員,但強調的東西跟John Rawls的自由主義差很多,Rawls的自由主義著重在社經的不平等要怎麼透過所得再分配之類的方式消除,雖然Rawls也有講一個叫primary goods的東西,概念跟Nussbaum還有Sen在談的capability很像,但其實還是不一樣。Nussbaum跟Sen會發展capability approach,其實某意義上也是對Rawls的primary good的講法不滿意,比方說,Rawls把財富也列在primary good裡,但有錢是一回事,能夠把錢轉化成幫助自己開創有意義的人生,這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有人可以很有錢,但是缺乏把自己的錢轉換成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比較有意義的能力的狀況。

對這方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比方說…

Social Minimum: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social-minimum/

Nussbaum 1997的 “Capabilities and human rights”,  Fordham Law Review, 66(2)

Sen 2005的“Human Rights and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6 (2)

沒有不做蕩婦的權利,算不算解放?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輔大心理系討論,我覺得這中間有個很大的癥結點,其實在於夏對所謂的「正視情慾的流動」的看法。

我大概瞭解到,夏其實是從性解放的角度要去看待這事件,希望大家可以接納情慾的存在之類的。但正視情慾的存在跟要求別人「必須要在性生活積極主動」這種事情,中間差異很大。這只是把既往的對女性情慾的壓抑,改變成對女性不想成為性生活上的積極主動者的壓抑。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把女性解放出來。用難聽一點的話說,以前是「女性非得當貞女」,現在變成「女性非得當蕩婦」。前者可以說是父權對女性的壓迫,後者可以說是夏權對女性的壓迫。

得過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暨哲學家Amartya Sen就對這種問題做過研究。他是個印度裔的學者,非常關懷要怎麼樣瞭解到底一個地方的發展好不好、進不進步、自不自由。GDP在學術圈早就已經沒有人當成是一個衡量發展的好指標,只要知道計算GDP的公式,就會知道GDP能反映的東西太少了,而且也沒有辦法呈現一個國家內部的貧富不均問題。做街頭問卷問問人民幸不幸福?如果去北韓做「幸福指數」調查,我看指數最高的不會是尼泊爾,大概是北韓吧。國內有些報章雜誌很愛用尼泊爾、不丹的「幸福指數」去論述所以收入什麼的沒那麼重要,還是可以很幸福、有另外一種層面意義上的發展,也是很幽默的事情。因為不知道自己過得很慘所以覺得自己很幸福,這叫被洗腦,不叫真的很幸福。比方說在孟加拉大饑荒發生過後的1944年,印度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只有2.5%的受訪寡婦認為自己很慘,但有高達48%的受訪鰥夫覺得自己很慘,為什麼?最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在印度次大陸上,寡婦長期營養不良、不被尊重,所以遇到大饑荒,她們也不覺得自己真的慘。但她們慘不慘?她們的生活條件,真的慘。

Amartya Sen很早就發現這問題了,GDP不能用、問大家你覺得自己幸不幸福也會遇到洗腦問題,那怎麼辦?那要換個方式,從「到底能做什麼」(capabilities)、有沒有選擇的角度去看。

在一個不自由、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人民可以有的選擇就少。以不吃飯來說,饑荒受災戶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餓肚子。但家境比較好的甘地餓肚子就不一樣了,他是可以選自己要不要餓肚子的。所以雖然一樣是不吃飯,甘地還是比較自由的,甘地可以選要吃飯,還是不要吃飯。所以甘地選擇絕食抗議時,雖然餓著肚子很痛苦,但我們不能說甘地承受的狀況跟饑荒受災戶一樣。

以前的社會在女性性權上的不自由也類似。以前的女性在若是在性生活上積極主動,不只會遭來訕笑,還可能被「處罰」。現在比較進步的原因,並不是每個女性「都在性生活上主動積極」,而是女性比較能夠可以選擇是否要有積極的性生活,不想要的話,也可以待在家裡看看電視看看漫畫,或是陪陪家人。如果強迫每個女性都要在性生活上積極主動,認為積極主動才是唯一的正道,這樣不就剝奪了女性不想要積極主動的capability了,不是嗎?

這樣,豈是真正的解放?

這樣的論述,其實在Sen 1980年的Equality of What? (你要我用很直白的話翻就是「啥的平等?」)就有提到,都已經三十六年前了的事情了。「啥的平等」是70~80年代非常重要的大論戰,因為有人覺得是「機會」要平等,有人覺得不該談機會,而是別的東東要平等,像是「資源」才是我們要重視的。有興趣的人自己可以查查,有N多篇用一樣的標題(equality of what)發表的文章,當時參戰的都是一方之霸,思想很深邃,不管是讀誰的論述都滿有啟發的。不過,可能隔行如隔山,輔大心理的老師們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論述吧。這在政治哲學中是非常基本的常識。

孟加拉大饑荒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gal_famine_of_1943 

Amartya S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artya_Sen 

Equality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