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是Curriculum Vatae的簡寫,跟Resume一樣,在中文裡會翻譯成履歷表,但其實兩者有細微的不同。
- managed and organised !@£*&@£!^
- developed £&£)))(@&£
- QQQ project received the XXX award
- devised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mpany
CV是Curriculum Vatae的簡寫,跟Resume一樣,在中文裡會翻譯成履歷表,但其實兩者有細微的不同。
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research-proposal
一般來說,因為學制的差異,在英語系國家的研究所中,大概只有申請英國、澳洲的博班研究所需要提研究計劃。這是因為,英國與澳洲走的「英制」學制與美制差異很大。在英制訓練中,沒有像美制一般有兩年的修課時間、資格考,一入學就開始寫博論,所以在申請英制博班時,申請者就必須先對於自己想要進行的博論研究有基本的概念,一般來說,這樣的研究計劃長度通常不超過2000英文字。有些學校會對研究計劃的長度與內容有詳細的規定,比方說ANU就規定2-5頁,並且要包括標題、摘要、重要性、核心問題、文獻回顧等十個項目。學制的差異,我們另外會在FAQ的部分多加說明。
在哲學領域中,大部份的研究著重在理性思辯上,不像許多科學研究,除了文獻回顧以外還要設計實驗、提出預計需要用到的儀器、預計執行的結果等等的。哲學領域的研究計劃其實可以簡單地分成三大部分:為什麼這個問題有意義、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為什麼我的講法應該會比過去的講法好。前兩個部分,其實就是所謂的「文獻回顧」的部分,最後一個部分,則是自己在文獻回顧之後試圖提出的新方向、新論證。
由於近代哲學社群膨脹快速又高度分工,在介紹完你想討論的議題以後,在更細部的「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部分,你應該要更進一步的限縮你的討論範圍。以語言哲學中的指涉理論(Theory of Reference)來說,在Philpaper這個網站上就有十一大項分類:
每一項都有很多哲學家在討論,你不可能在一篇博士論文中通通都處理到,所以一定要進一步的限制討論範圍,把論證聚焦在某個更特定的議題、論證上,簡述相關的幾位哲學家的攻防戰、他們的論證哪裡不足、你覺得誰的立場比較有道理一點,可以怎麼修改,等等的,而不是漫無邊際地將你所知道的所有東西都倒進你的研究計劃中。畢竟,以英制來說,最長最長,你也只有四年的時間可以用來寫你的論文,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會有什麼曠世巨作。許多台灣的學生常常會有一種自己的碩論或是博論一定要有驚天地動武林的學術貢獻,這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碩論與博論其實都是為日後長遠的學術生涯做基礎訓練,比較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將自己的野心收起來,專注在小的、但是俱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上,而不是什麼都讀一點,只要別人說重要的書、論文就想要跟著加入討論,偏離了研究核心而不自覺,更嚴重一點可能是別人根本看不出來研究核心到底是什麼。
明確的劃定了到底要討論的細部論證有哪些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提出你目前所想到的改良方式,說明你的想法可能可以帶來哪一些正面的影響、會將這個議題的討論帶往哪個方向,等等的。日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想法白癡到不行,想要放棄他們,這也不是不行。大部份的人其實都不會真的完全按照研究計劃去寫論文,畢竟,越是接觸一個議題,越想越深入後,往往會發現別人沒有這麼說還是有它的道理在,有一些困難自己之前沒有考慮到。大方地放棄自己過去不成熟的想法,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指導老師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你是個三心二意的傢伙,不能成氣候。
有很多人在研究計劃的最後一個部分會簡略地總結一下自己的博論結構,一般來說,會推薦將自己的研究計劃總結為六個章節,一一簡述每一章要處理的工作是什麼,讓評審委員、未來的指導教授在結尾的地方更加了解你想要怎麼撰寫你的論文。這樣個總結並不是非要出現不可,沒有也沒有關係,只是大部份的人都會如此做的話,按照經驗法則,這樣的「摘要」段落一定還是有其存在的原因。
完整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3-2-writing-sample
申請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所時,大部份的研究所都會希望申請者可以繳交一份長不超過5000英文字的文章,讓審核委員可以借此了解,申請者的寫作、分析、論證能力,然後按此評估這樣的申請者值不值得錄取。詳細的規定,還是必須到你想申請的系所查詢。有些系所只有定頁數上限,如12pt. double space, less than 25 pages,有些明確規定4500-5000字,有些則會要兩篇短文。請特別留意,如果你是使用中文的word,double space的時候必須要進入「行距選項」取消「文件隔線被限定時,貼齊格線」,不然會很搞笑。
文章的來源可以是你的課堂報告、你的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的其中一章、你發表出去過的論文、你特地為了申請另外寫的文章,等等等的,只要是你自己寫的文章,都可以拿來當做writing sample。
只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份sample最好(但不一定)是與你在你的SOP或是Research Proposal中提到的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章。近代的哲學已經走向高度分工的狀態,研究科學哲學的人未必會知道做邏輯的朋友在研究什麼,玩形上學的人可能也無法理解倫理學家到底在煩惱什麼,也因此,如果你在你的SOP裡面提到,你想研究的是最近台灣人很喜歡講的公民不服從(civilian disobedience),但是你交出去的文章討論的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的潛能(disposition)或者是因果關係怎麼判定這類的形上學問題,審核的人通常會感到有點錯愕。
這是因為,writing sample是審核委員唯一一個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你的學術能力的渠道,誰知道你成績單上的A+是怎麼來的?全勤就有?還是?
所以,審核委員一般是怎麼透過writing sample來評估你的學術潛能的呢?以剛剛講到的公民不服從作為例子的話,他們一般來說會想看到下面這三點:
留學的路上,總有很多辛酸血淚。搞懂什麼是Statement of Purpose,搞懂之後又要怎麼寫Statement of Purpose,大概是很多人在準備出國時,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吧。台灣的研究所升學,不若以申請為主的歐美學校,是以紙筆考試為主,對申請外國學校所要寫的文件感到陌生,也不是什麼很值得羞愧的事情。會想到寫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因為我已經被問了超過五次以上剛剛所提到的問題,每次都要重新說一次,而造福到的鄉民卻僅僅只有幾隻小貓,或許直接寫成一篇文章會比較好。
這個SOP如第一段所言,並不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而是Statement of Purpose。你或許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沒錯,這是廢話,因為我只不過是把SOP從簡寫變回原樣而已,沒有再多提供什麼資訊。但是,你有注意到嗎?當你看到第一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時,你立刻就想到「標準作業程序」,知道如果你需要寫這樣一份 SOP,你需要詳細地把操作某某器具或是處理某某事件的流程步驟,一個一個寫下來。那,Statement of Purpose呢?好像有點難翻譯,很難跟你的世界、你的人生做出連結。沒關係,我們就用很爛的中文翻譯去理解他好了,就翻做「目的聲明」吧?好像還是很難理解?那我們這麼講好了,做事情,很少是隨便做做沒有目的(purpose),更何況,想要出國唸書,一定超級有目的啊!管他是「我爸我媽希望家裡有個出過國的光宗耀祖一下」還是「一日不做實驗,面目可憎。我好想出國去好實驗室天天做實驗啊!」,不管背後的理由、動機是什麼,想要去某個學校念某個學位,都是有目的的。把你想要做的事情用文字寫下來,變成一篇文章,讓審核申請書的委員會成員日後可以用來了解你的,就是所謂的Statement of Purpose。
二言以蔽之,自傳。在這邊,與SOP不同的是,你可以多介紹你自己過往的經驗,而不是一直說自己想要研究什麼題目、想要學些什麼東西。你可以多多著墨於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讀者,今天的自己,是怎麼形塑出來的,有哪些值得一題的人格特質,希望你的讀者可以了解。
題外話:不是每個學校每個課程都會要求Personal Statement,但是Statement of Purpose幾乎是必備的。如果選擇英國讀博士的話,Research Proposal則幾乎是必備,理由我擇日再撰。
其實說穿了,寫這些文件就是要讓讀者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來、有何特殊之處,所以轉寫時,要把握的要旨只有一個:如何說服審核委員們,他們應該錄取我。
以SOP來說,最後面的P最為重要。想想看,如果你自己就是審核委員,你不會想知道申請者想要研究的題目與系上的走向是否相關嗎?要是某某申請者想要研究的領域,系上根本一個老師也沒有涉略,那就算這位申請者每科都拿A,還有很優秀的期刊發表,因為無法提供對應的指導,以學術倫理來說,除了發封拒絕信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又如果,你看到了一篇SOP,裡面講了很多自己大學社團當幹部的豐功偉業,卻完全看不出來想要研究什麼題目,只知道這位申請者說「OO學對社會發展至關重大,社會興亡匹夫有責,所以我要念OO學!收我吧!」,這麼模糊其詞,言不及義,根本不知道要幹嘛的申請書,請問你會怎麼做?好聽一點的話,大概是:「真是不好意思,您真的很優秀,可是今年的研究所入學申請實在是過於激烈,我們也開過許多次會,在您與其他優秀競爭者間,遲遲無法做出決定,但最後,由於一些考量,我們只好對您說聲抱歉了。」寫的我也都覺得抱歉了起來呢。
所以,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如果你像我一樣是研究哲學的,你的目的可能是「討論OOO哲學家的XXX理論及其相關問題」,如果你是研究物理的,深造的目的可能是「研究OOO的XXX性質及其相關問題」。到底要談到多細,這是個人的研究取向而定,但總而言之,既然已經要讀研究所了,心中不可能只有「哲學」、「物理」、「社會學」等等的,這麼大範圍的圖像,你應該已經知道,自己要讀的是哲學中的形上學還是知識論,物理學中的高能物理還是凝態物理,等等等的。在查詢校系時,如果你已經開始有「這個學校沒有做我想做的題目的老師」的覺察,那你應該已經有能力將這份覺察,轉化到你的SOP中,比較細緻的談你到底想做什麼 。
確立了最核心的「目的」以後,我們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回顧人生了。你的讀者不會想看流水賬,也不想以人生走馬燈的形式參與一次你的生命歷程,但是,正常的人都會想知道,你為什麼會想要研究這些題目吧?換另外一個角度想,其實就是介紹一下你學過了什麼、那些東西對你有什麼影響,以至於你覺得你有能力、而且想要進行相關的深入研究。這個小回顧,擺在文章的前段,可以讓讀者在讀到你的「目的」時,更加進入狀況,知道你不是在虎爛。
回顧完人生後,就換到回顧系所師資與課程了。每個系的走向都不大相同,再大的系、再有名的學校,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因此,我們可以說,每個學校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不是台灣人有聽過的名校就一定適合自己。點出自己想做的東西與所申請的校系有什麼契合處、有哪些老師的研究你非常感興趣,一方面可以讓審核委員知道你的程度在哪裡,二方面也可以讓他們更快了解系上有沒有人力可以給予你適當的指導。這個部分,因為你可能在談想要做的研究的地方,已經有很具體的內容了,一般來說,雖然建議要有,但也不是一定。
一篇好的SOP,大概就是如此腦力激盪出來的。
找不到最核心的「目的」?或許,這是一個警示,告訴你其實你可能不該念研究所。推動你想要出國的,可能是來自父母的期許、社會的主流價值、莫名的自我實現欲望等等等的,但找不到去念這個研究所的目的,顯現出,推動你的那個力量,不是來自於求學。到底滿足這些世俗的價值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這很難說。但是,停下來多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不花多少錢。
其他好文共賞:
Marketing 範文
http://www.statementofpurpose.com/essay_mr2.html
Eric Schwitzgebel, Professor of UC Riverside的說明
http://schwitzsplinters.blogspot.tw/2007/10/applying-to-philosophy-phd-programs_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