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cessity of Experiments in Living

Hi H

昨天跟你分享的東西好像有點多,擔心你一下無法消化,想了想,覺得還是再另外寫篇文章給你,以及可能跟你處於相同狀況的朋友,讓你、以及跟你處於相同狀況的朋友們可以慢慢思索。這封信的先後次序安排,是以「我覺得」對現在的你、以及跟你處於相同狀況的朋友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麼開始談,越是細枝末節的,就擺在越後面。

跟你這樣短短的聊下來,我猜,目前的你應該對於自己未來想要以什麼方式貢獻這個社會還很迷惘。這完全不是你的問題,這是台灣的教育的問題。我們的教育體制把學生的時間塞得滿滿的,乍看之下,我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都學到很多新東西,但與此同時,在這樣的體制下,除了類組、科系的選擇外,我們往往沒有時間去更深入的想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或許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儒教文化圈將「讀書」的價值抬的非常的高,許多人對未來還沒有明確的想法的人在面臨到是否要繼續讀書還是出社會時會選擇繼續讀書,畢竟,不管怎麼樣,只要是在學校,都有在學習,都有在進步,那一邊讀書一邊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很好嗎?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想法,但與此同時,我會想要進一步地問,「假若」今天促成自己繼續讀書的原因其實是不大知道自己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繼續待在學校讀書是最能夠幫助自己了解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方式嗎?還是說,有其他的方式是更能讓人了解自己的呢?

這是為什麼我跟你分享了Mill在台灣比較少人聽過的experiments in living還有Laurie Paul很知名的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Mill跟Paul的論述實際關心的議題不同,但是合在一起服用,對當時一樣徬徨的我而言,幫助很大。Mill的experiments in living講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ought to )擁有自由的探索不同的生活樣態的自由,只要我們探索的過程中沒有傷害到他人,沒人有權可以阻止我們。這個論述隱含了兩個預設,一個是「探索是有價值的」,一個是「傷害原則」(Harm principle)一樣適用於自我探索的過程。傷害原則的適用性我想應該不需要繼續論述,但是,探索的價值,就有趣了——為什麼要探索?為什麼探索是有價值的?Mill在On Liberty的第三章Of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論個體性作為活得好的要素之一〔註一〕)的說法是這樣的:

That mankind are not infallible; that their truths, for the most part, are only half-truths; that unity of opinion, unless resulting from the fullest and freest comparison of opposite opinions, is not desirable, and diversity not an evil, but a good, until mankind are much more capable than at present of recognising all sides of the truth, are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men’s modes of action, not less than to their opinions. As it is useful that while mankind are imperfect there should be different opinions, so is it that there should be different experiments of living; that free scope should be given to varieties of character, short of injury to others; and that the worth of different modes of life should be proved practically, when any one thinks fit to try them. It is desirable, in short, that in things which do not primarily concern others, individuality should assert itself. Where, not the person’s own character, but the traditions or customs of other people are the rule of conduct, there is wanting (匱乏的) one of the principal ingredients of human happiness, and quite the chief ingredient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progress. (Mill 2003,  p. 122; my italics & highlight&Chinese translation)〔註二〕

Mill對experiments in living的論述基礎與他論述言論自由的重要性的基礎是一樣基於對人的不信任:人都會錯,人掌握的知識往往只是半桶水。言論自由很重要,因為我們都會犯錯、對真理都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們需要透過不斷的討論與辯證(或是讀作互嘴)才能更加接近真實。在生活中實驗(experiments in living)很重要,因為我們對於什麼樣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的理解往往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們需要透過體驗不同的生活樣態,對自己進行實驗才能更加了解到底什麼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快樂(happiness)。Mill這邊強調的「屬於自己的快樂」,我認為,也解釋了為什麼On Liberty的第三章會叫做Of Individuality,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第三章的標題開宗明義(explicitly)就將「屬於自己的快樂」為什麼重要的預設說了出來——因為,要活得好,得要活得出個體性(individuality)來。用更口語一點的方式說就是要活得好,得要活得有自己。我會說這是預設,是因為我們當然可以質疑Mill活得好是否真的需要活得有自己,我完全可以想像有些人會說活得好的關鍵是活得沒有自己,尤其是對有信仰的朋友。因為對她們來說,活得好就是奉獻就是服侍。

透過這一小段文字,我們可以充分地回答先前我們問自己的兩個問題「為什麼要探索?」、「為什麼探索是有價值的?」。對Mill來說,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為什麼要探索,原因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錯,我們擁有的知識也都不夠全面,所以我們要探索。至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探索有價,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探索出的自己,是通往活得好的要素之一。如果我們想要活得好,我們就必須要把自己當成實驗品,一直實驗、一直試驗、一直檢驗,直到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如果我們同意上面的論述,那我們接著該問的,不是非常自然的,便是留在學校繼續讀書真的有助於我們有效地實驗、試驗、檢驗哪樣的快樂會是屬於自己的快樂嗎?對此,我想Laurie Paul的切入點,比Mill要來得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因為Mill的談法,是從個體性的重要去談,他的著眼點不是我們該怎麼進行實驗、試驗與檢驗。但Laurie Paul就不一樣了。Paul (2014)談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是從decision theory 出發的,她是從我們該怎麼做出一個理性的、好的選擇這樣的問題出發。好比說,還沒結婚生子的人可能會想知道自己該不該選擇結婚生子,因為自己搞不好會喜歡,也搞不好會不喜歡。沒吃過榴槤的人可能也會想知道自已該不該吃吃看榴槤,因為,一樣的,自己搞不好會喜歡,也搞不好會不喜歡。

L. A. Paul的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有些朋友聽到這個問題,膝反射可能會想,「那就問結過婚/吃過榴槤的人啊」。但是,就像有的人喜歡吃香菜有的人仇視香菜一樣,一個從沒吃過香菜的人當然是可以收集各方大德對香菜的評價,藉此做出選擇,但是,些評價,最終最終,都是他人針對他們自己吃過香菜後的體會的證詞(testimony),這跟我們「自己」到底會不會喜歡香菜的味道,畢竟是兩回事。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那就用自己吃過的類似的東西去推測自己喜歡的機率有多高也可以」。我認為這也是非常合理的切入方式。但問題是,香菜這樣特別的香草,我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吃起來像香菜的味道。一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榴槤、山茼蒿、芋頭這些東西上。沒吃過就是沒吃過,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Paul 認為,在這種沒吃過就是沒吃過、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狀況下,我們真的也沒有辦法談什麼「如何理性做選擇」。我們必須真的自己去體驗過一次,然後才能開始談「理性做選擇」。唯有透過親身體驗,我們才能得到這些我們無法得到的經驗,她稱此為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註三〕。Paul 在演講時,常常用「該不該吃吃看榴槤」當開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希望大家可以意識到,這種可以改變我們的既有知識的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其實到處都是(稱之為epistemically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我們只是沒有特別留心自己常常根本無法做理性判斷,只能透過試了再說的方式更新自己的決策資料庫。

如果Paul的論述是對的,那一直待在學校裡,很有可能不是一個最有效的實驗、試驗與檢驗什麼樣的快樂是屬於自己的快樂的方式。「讀大學」跟「讀研究所」雖然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差異我甚至是覺得可以貼上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的標籤,但是,在要體驗到做研究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是非常容易的。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開始從議題的文獻回顧做起,自己一個人思考自己對這些議題的看法是什麼,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在既有的討論上做出貢獻,如果自己在這段過程中感受到的是不斷被誘發的好奇心(作者這樣論述的預設是什麼?這幾個觀念之間的關係真的是這樣嗎?),那我們可以安心地說,是的,做研究的體驗對自己來說是有趣的、好玩的。但如果,這段過程給予自己的是更多的徬徨與壓力,那我們也可以開心地總結,是的,自己是個喜歡讀書、學習新知,但是沒有那麼喜歡「做研究」的人。這樣認真體驗過三個月,其實該獲取的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也都獲取的差不多了,可以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做研究了。這個經驗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錯,但是,這個經驗不需要透過繼續待在學校、讀研究所才能獲得。我們該問的更重要的問題是,除了這個經驗以外,學校還能給什麼?有沒有可能,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學校裡面根本體驗不到?

這是為什麼,我這幾年來一直推薦學生先出社會。出社會不只是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如:貿易與交易倒底是怎麼回事、銀行存在的意義、利率與稅對整個社會上上下下的影響,「互相」到底是什麼),讓自己在思考公平正義相關的問題時,可以貼著這個世界去想,而不是憑空想像出一個社會,然後論述這個社會該怎麼怎麼運行。同時,這些經驗也能成為日後自己思考的養分:沒繳過稅的人通常都會政治哲學中的libertarianism感到不置可否,well,試試看去所得稅隨便就要繳到30-40%而且政府效能不彰的地方工作,我相信這個「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會讓人對libertarianism的道德直覺整個洗牌。另一方面,出社會也是幫自己快速、有效地收集各種在學校收集不到的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的好方法。這些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有可能極其異質,假若每個極其異質的體驗都可以讓我們有效推論、猜想自己是否會喜歡與這些體驗相似的十個體驗(如:從沒吃過小蕃茄的人在吃過玉女小蕃茄後,可以透過這個經驗猜測自己喜歡吃聖女小蕃茄的機率有多高。)。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experiments in living去最大化自己可以體驗到的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從而有效地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不過,有的時候,我們體驗到的經驗可能過於transformative了,我們有可能無法再去談「『我』喜不喜歡、『我』該怎麼選了」就是了。好比說生育作為一種體驗,以我有限的人生閱歷來說,我真的還沒遇過一個朋友跟我說產後對生育的想法一如產前的預期,有些幽默的朋友甚至用BC (Before Children))與AD (After Delivery)去談生育對自己的改變有多大〔註四〕。Laurie Paul作為一個生育過的女性哲學家,對此也有第一手體驗,她認為這樣的體驗對人的衝擊,大到已經不是獲取了自己無法從其他管道或取的知識經驗(epistemically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了,這樣的體驗甚至改變了一個人(personally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註五〕。生育前我們看重的事物與價值可能與生育後我們所看重的事物與價值完全不同,如果是這樣,那BC紀元的自己,怎麼有權利(right)去幫AD紀元的自己做決定呢?這兩個自己只是剛好在時空上剛好先後出現,共享一個肉體與記憶而已,實際上已經是兩個不一樣的人了。我們很難去談AD之後的各種改變之於BC的自己是好是壞。但,這個討論,對於現在的你來來說,應該不是這麼重要就是。

走筆至此,希望你可以充分理解為什麼我會推薦你先試試看自己喜不喜歡「做研究」的感覺、先試著出社會看看,然後再做是否要申請研究所的決定。中文中談研究所,往往是用「讀」這個動詞去談,這其實非常misleading。即便是碩士,研究型碩士階段已經不是被動的聽講、寫老師指派的作業了,這個階段提供給你的是學習當一個獨立的研究者,執行一個小型的研究計劃的機會。

如果我前面所論述,研究經驗可以算上一個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一切正確,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要獲得這個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其實不花多少錢。你可以先針對你昨天跟我提及的議題在Phil Paper,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這些網站上做基本的文獻回顧,了解目前大家在討論的議題是什麼。如果你讀一讀發現自己沒有「被電到」的感覺,那果斷棄坑也沒有不好。你也可以到Philos-L mailing list的archives (https://listserv.liv.ac.uk/cgi-bin/wa?A0=PHILOS-L )上去看最近這幾年的研討會大概都是針對哪些議題,Society for Applied Philosophy的網站上也有提供每年的年會與會人的論文摘要大綱,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視野更開闊一點,找到適合自己練習做研究的題目。好比說,去年的Society for Applied Philosophy年會有人討論的議題是北美學界很常見的partner hiring (錄取者的伴侶連同錄取者一起獲聘)是否符合公平正義,我猜這個議題你可能從沒接觸過,但你可能會覺得比起你昨天提及的議題更加有趣。所以,先廣泛的瀏覽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因為某些議題現在「很紅」,就從眾追隨。這樣做不會幫助你找到你的individuality,當然也不會幫你找到快樂(如果Mill是對的)。推薦你先廣泛瀏覽目前大家討論的議題是什麼只是讓你有個起頭的方向而已。

選定好練習的議題後,先下載該議題中看起來最讓你感興趣且最多人引用的文章,下載十到二十篇,開始進行第一輪的文獻回顧。在這個階段,除了仔細閱讀以外,你也需要好好的針對每篇你找到的文獻做讀書筆記,你需要把每篇文獻要論述的題旨是什麼、為什麼作者認為這個議題重要、作者的論證是什麼(並且進行深度分析,重構作者論證中的前提、推論以及最後的結論),然後寫下自己對作者的論證的看法(如:前提一沒問題,但是前提二到前提三中的xxx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前提二的xxx是yyy,前提三的xxx其實講得是zzz,有偷換概念的問題),以及自己在看完這篇文章後,對這個議題初步的想法。反覆操作,直到你完成第一輪文獻回顧後,再開始組織自己對這個議題的諸多想法,思考怎麼樣做才能最能將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然後再因著這樣的草稿,回頭查看第一輪文獻回顧中的文章引文中,有哪些還沒讀過的文章看起來跟自己要論述的方向有關,把這些文章通通打勾起來、一個一個下載,然後進行第二輪文獻回顧,一邊看,一邊幫助自己重構自己一開始的想法。同時,你也可以開始搜尋讓你非常欣賞的文章的作者在哪裡任教,為日後的「萬一想要繼續做研究」做初步的「指導老師文獻回顧」。關於怎麼做好文獻回顧,我建議你好好讀過一次Umberto Eco的How to Write a Thesis,對,就是寫傅科擺跟玫瑰的名字的那個Eco。讀英譯本,中譯本不管是繁中還是簡中都翻得很爛。繁中是第一頁就有不知所云的狀況發生,所以不要浪費時間跟金錢在這個糟糕的譯本上。

即便只是這樣簡單的練習,你應該已經開始感受到,如果沒有一套管理筆記與文獻的方式的話,自己一兩個禮拜後就會找不到這些文獻與曾經寫出的吉光片羽。所以,我推薦你下載Zotero 這個免費的開源書目管理軟體來管理你下載的文獻,然後使用Scrivener這個可以免費試用30*24*60*60秒,只有開軟體時才會開始算是用時間的寫作軟體來管理你的心得筆記。詳細要怎麼使用,作為練習研究的一環,你可以到youtube上去查查看別人是怎麼用的。

至於你說的,很希望自己分析能力變好,可以像我一樣很快地抓出論證的結構,我推薦你仔細閱讀、手抄Shelly Kagan的Normative Ethics、John Sturt Mill的On Liberty、Peter Signer的Practical Ethics。只要你可以把這三本書的筆法內化,你的思路就會清晰起來。先後次序來說,我推薦你先好好抄Singer的Practical Ethics,因為這是一本課本,你會學到他怎麼分析論證、攻擊論證,而且他的英文非常淺顯易懂,我非常推薦。然後是Kagan的Normative Ethics,Kagan這本書的分析也非常精湛,抄這本書的好處在於,你可以跟著他一步一步學習怎麼去拆解出一個議題中牽涉到的不同的道德上相關的因素(morally relevant factors),這是我截至目前為止,讀過的寫得最精湛的規範性倫理學教科書,真的非常得好,一邊讀一邊可以感受到Kagan有多sharp。最後是Mill的On Liberty,抄原文的,然後對著Bennett的現代英譯本讀。Mill的英文雖然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沒有那麼好懂,但是當你內化了他的語序後,就可以開始欣賞他的邏輯鋪陳。精讀Mill對你日後要再往前讀,讀Locke、Hume那些英文寫得更加英文皮拉丁骨的人的作品也會很有幫助。為什麼我知道這樣做很有效?因為我就是這樣練出來的。這世界沒有多啦A夢的記憶吐司,要有效內化大哲學家的思考方式,精讀、手抄,是我目前是過的最有效的方式。花再多錢上再多課,都比不上自己跟著這些大家的文字慢慢往前。

希望這些分享對你有幫助。

References

Anderson, E. (1991). John Stuart Mill and Experiments in Living. Ethics, 102(1), 4-26.

Eco, U. (2015). How to write a thesi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Kagan, S. (1998). Normative Ethics. UK: Westview Press.

Mill, J. S. (2003). On liberty (D. Bromwich & G. Kateb Ed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aul, L. A. (2014).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ul, L. A. (2015). What you can’t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 Res Philosophica, 95(2), 1-23.

Singer, P. (2011). Practical Ethics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註一:Well-Being在中文中通常翻譯成幸福,但我覺得幸福在中文中乘載了太多太多的情緒,而且,在中文中,幸福與快樂往往被視為是同義詞,所以我在此翻譯成活得好,讓讀者在讀的時候不會把well-being跟happiness當成同義詞。順道一提,Elisabeth Anderson有一篇針對experiments in living的文章叫做John Stuart Mill and Experiments in Living,還滿有趣的,推薦。

註二:Mill的英文還是有受到拉丁文的文法結構的影響,語序跟我們熟悉的當代英文常常有所差異以外,有一些用詞我們現在也比較不會用,像是只要是講到lacking,他基本上都是用wanting,所以讀起來常常讀不大通是很正常的。我自己也沒有受過early modern English的訓練,直接讀也很容易讀錯,所以我在讀Mill的時候,我都會對照著最近剛過世的Jonathan Bennett的現代英文譯本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目前由Bennett的家人協助維護的Early Modern Texts(https://www.earlymoderntexts.com/texts)下載翻譯

註三:Laurie Paul很會演講,youtube上可以找到很多她針對這個議題的演講。這邊簡單提供她自己用短短15分鐘講完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的影片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按關鍵字索更多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XBx36R_EU

註四:感謝吾友知名譯者白舜羽君以及魏君穎老師發明這個區分!實在有夠精闢!

註五:她有一篇文章就叫What you can’t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 ,(那些你無法預期的孕料之外)有夠幽默。其實我覺得她這篇2015的文章就已經把2014的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整本書最有趣的地方講完了。除非對她做得比較 formal 一點的部分有興趣,不然不需要看2014的書。

CV到底該怎麼寫才好,有什麼問題應該要避免?

CV是Curriculum Vatae的簡寫,跟Resume一樣,在中文裡會翻譯成履歷表,但其實兩者有細微的不同。


一般而言,如果學校有要求,通常都是要求你提供一份CV而非Resume,確切的原因我們也不知道,但其中一個可能的理由是正式的Resume長度太短,一般而言最多最多只能兩頁A4,最好一頁結束,比較無法「既快速、又深入」地來了解申請者的背景。無論是CV還是Resume,這些文件的重點都是想辦法讓完全不認識自己的人可以快速的了解自己過去的學經歷,說服對方錄取自己。

在撰寫學術上的履歷表時,其實與跟一般的履歷表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比較不同的可能是在於條列的次序上。正如剛剛提到的,這種文件的重點在於「讓完全不認識自己的人可以快速的了解自己過去的學經歷,說服對方錄取自己」,畢竟,你所申請的學校可能每年會收到上百封的申請書,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每份每份像是在念康德一樣逐字逐句好好端詳,必須要很快地就做出初步的篩選,所以,在條列相關的經歷時,應該要先從你認為的,對方會最感興趣、最想知道的事情開始列。

通常,申請學術單位的職缺、研究所,首要要提的就是你的學歷背景,你可以在這個部分寫出你的論文題目、總成績等等的(如果太難看可以選擇不要列)。除了學歷背景外,在學術圈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曾經獲取的學術獎、國家級或是校級獎助計畫,以及正式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然後才是其他的非學術直接相關成就等等等的。

由於CV最基本的撰寫邏輯就是越重要的成就越要讓人馬上看到,所以在細部的排列上,也可能會因為你申請的科系本質而有所不同。假設你所申請的科系、你所做的題目非常注重語言能力,那你可能就要考慮把這一欄的優先次序往上提。比方說想做中世紀哲學的討論,或許會需要讓人知道你相關的語言掌握如何。想要走非常formal的邏輯研究或是跨領域與資工、數學有合作的題目,那讓人知道你會python之類的語言也是件重要的事情。到底要怎麼安排次序,最終還是取決於你所申請的課程,要客製化來撰寫你的CV,而不是一稿打天下。

至於格式上,學術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CV格式,只要你的排版讓人覺得美觀大方、輕鬆好讀即可。申請學校時的CV一般來說不會超過三頁A4的長度,大部份的情況下,兩頁A4以內是最好的。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小細節是時間排序。很多人會將CV上的成就從年代久遠的開始慢慢講到年代比較近的,其實比較好的做法是從你最近最新的成就開始講起,然後慢慢回溯到年代相對久遠的事情。這是因為,一般來說人都是會越來越進步,所以距今年代越近的成就,通常會比起其他過去的成就要來得重要。

除此之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格式上的統一。許多人在條列自己過去參與的活動時,忘記不同項目中的描述方式必須維持統一(不統一會讓人有種你完全不在乎編輯潤飾、不是個細心的人的感覺)。

我曾經幫忙一位同學編譯她的CV,這位同學很聰明,她知道工作經驗很重要,需要條列出在工作中的貢獻、負責的業務,而社團活動等其他經驗相對次要,於是她以下面的方式撰寫:

Work Experiences
Project manager, Super Awesome Inc., April 2009 – June 2011
  • managed and organised !@£*&@£!^
  • developed £&£)))(@&£
  • QQQ project received the XXX award
Intern, RocknRoll, 2008/7
  • devised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mpany
Other Experiences
President, PhilKappa Society
Volunteer, Taipei Zoo
在這短短的幾行中,這位同學就犯了幾個不該犯的錯誤
第一、在工作經驗中,時間的表達方式前後不一致,一開始是以April 2009的方式寫,那其他的地方也應該都維持這樣的格式,不應該突然變成2008/7。

第二、在工作經驗中,這樣條列式的說明應該說明的是自己的貢獻、表現,不應該離題提到負責的專案得到什麼獎章。這畢竟不是介紹該項專案的地方,而是介紹自己曾經負責過、處理過的事物之處。

第三、在其他經驗中的撰寫格式與上面的工作經驗完全不同。雖然兩者是不同的分項,但本質上都是「介紹過去經驗」的地方,不應該突然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寫。如果是覺得沒有什麼好介紹的,那其實你應該考慮的是把那個項目拿掉,而不是為了讓CV上看起來好像參加過很多活動,硬是要用新的格式來掩藏自己其實從中沒有學到、貢獻到什麼。

第四、在其他經驗中,字體不統一。很多人常常把資料從網路上抓下來後就忘了要把字體通通統一下來,這雖然不是什麼非常大的問題,但對一些審核資料的人來說,這可能象徵了申請人不夠細心。
細心這個問題也可能會出現在論文發表欄中,有的人從網路上直接把自己的文章名稱複製貼上以後,沒注意到自己列出的論文發表,有的是APA 6有的是Vancouver,就直接丟上去,完全沒有統一格式,這也會讓人看了覺得很囧。如果其他條件都一樣的狀況底下,一個申請者的CV編排美觀大方,一個處處是問題,請問你會想錄取誰呢?
學術CV的格式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你也可以上網以CV Sample當關鍵字,找一個你覺得看得順眼的CV排版。

哪些錯誤應該要避免,請參考這個連結

該怎麼準備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計畫?

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research-proposal




一般來說,因為學制的差異,在英語系國家的研究所中,大概只有申請英國、澳洲的博班研究所需要提研究計劃。這是因為,英國與澳洲走的「英制」學制與美制差異很大。在英制訓練中,沒有像美制一般有兩年的修課時間、資格考,一入學就開始寫博論,所以在申請英制博班時,申請者就必須先對於自己想要進行的博論研究有基本的概念,一般來說,這樣的研究計劃長度通常不超過2000英文字。有些學校會對研究計劃的長度與內容有詳細的規定,比方說ANU就規定2-5頁,並且要包括標題、摘要、重要性、核心問題、文獻回顧等十個項目。學制的差異,我們另外會在FAQ的部分多加說明。

在哲學領域中,大部份的研究著重在理性思辯上,不像許多科學研究,除了文獻回顧以外還要設計實驗、提出預計需要用到的儀器、預計執行的結果等等的。哲學領域的研究計劃其實可以簡單地分成三大部分:為什麼這個問題有意義、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為什麼我的講法應該會比過去的講法好。前兩個部分,其實就是所謂的「文獻回顧」的部分,最後一個部分,則是自己在文獻回顧之後試圖提出的新方向、新論證。


很多剛開始學習怎麼寫研究計劃的人常常會覺得,過去的事情不是大家都知道了,為什麼我還要重新介紹這些東西呢?沒錯,那些文獻只要去google或是上上philpaper都可以找到豐富的一手、二手資料,但是,每個人讀那些論證的時候,切入的觀點都不盡相同,就好比說,過去大部份的人只會將康德詮釋為義務論者,但是牛津的Derek Parfit最近就提出康德其實可以用結果論者的方式來理解——一樣的文本,但是切入的方式可以有百百種。你不能因為那些資料網路上都有,就假定別人是自己肚子中的蛔蟲,一定也知道你自己怎麼看待這些哲學議題。

由於近代哲學社群膨脹快速又高度分工,在介紹完你想討論的議題以後,在更細部的「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部分,你應該要更進一步的限縮你的討論範圍。以語言哲學中的指涉理論(Theory of Reference)來說,在Philpaper這個網站上就有十一大項分類:


每一項都有很多哲學家在討論,你不可能在一篇博士論文中通通都處理到,所以一定要進一步的限制討論範圍,把論證聚焦在某個更特定的議題、論證上,簡述相關的幾位哲學家的攻防戰、他們的論證哪裡不足、你覺得誰的立場比較有道理一點,可以怎麼修改,等等的,而不是漫無邊際地將你所知道的所有東西都倒進你的研究計劃中。畢竟,以英制來說,最長最長,你也只有四年的時間可以用來寫你的論文,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會有什麼曠世巨作。許多台灣的學生常常會有一種自己的碩論或是博論一定要有驚天地動武林的學術貢獻,這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碩論與博論其實都是為日後長遠的學術生涯做基礎訓練,比較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將自己的野心收起來,專注在小的、但是俱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上,而不是什麼都讀一點,只要別人說重要的書、論文就想要跟著加入討論,偏離了研究核心而不自覺,更嚴重一點可能是別人根本看不出來研究核心到底是什麼。

明確的劃定了到底要討論的細部論證有哪些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提出你目前所想到的改良方式,說明你的想法可能可以帶來哪一些正面的影響、會將這個議題的討論帶往哪個方向,等等的。日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想法白癡到不行,想要放棄他們,這也不是不行。大部份的人其實都不會真的完全按照研究計劃去寫論文,畢竟,越是接觸一個議題,越想越深入後,往往會發現別人沒有這麼說還是有它的道理在,有一些困難自己之前沒有考慮到。大方地放棄自己過去不成熟的想法,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指導老師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你是個三心二意的傢伙,不能成氣候。

有很多人在研究計劃的最後一個部分會簡略地總結一下自己的博論結構,一般來說,會推薦將自己的研究計劃總結為六個章節,一一簡述每一章要處理的工作是什麼,讓評審委員、未來的指導教授在結尾的地方更加了解你想要怎麼撰寫你的論文。這樣個總結並不是非要出現不可,沒有也沒有關係,只是大部份的人都會如此做的話,按照經驗法則,這樣的「摘要」段落一定還是有其存在的原因。

該怎麼準備人文社會學科類的Writing Sample?

完整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3-2-writing-sample




申請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所時,大部份的研究所都會希望申請者可以繳交一份長不超過5000英文字的文章,讓審核委員可以借此了解,申請者的寫作、分析、論證能力,然後按此評估這樣的申請者值不值得錄取。詳細的規定,還是必須到你想申請的系所查詢。有些系所只有定頁數上限,如12pt. double space, less than 25 pages,有些明確規定4500-5000字,有些則會要兩篇短文。請特別留意,如果你是使用中文的word,double space的時候必須要進入「行距選項」取消「文件隔線被限定時,貼齊格線」,不然會很搞笑。

文章的來源可以是你的課堂報告、你的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的其中一章、你發表出去過的論文、你特地為了申請另外寫的文章,等等等的,只要是你自己寫的文章,都可以拿來當做writing sample。

只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份sample最好(但不一定)是與你在你的SOP或是Research Proposal中提到的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章。近代的哲學已經走向高度分工的狀態,研究科學哲學的人未必會知道做邏輯的朋友在研究什麼,玩形上學的人可能也無法理解倫理學家到底在煩惱什麼,也因此,如果你在你的SOP裡面提到,你想研究的是最近台灣人很喜歡講的公民不服從(civilian disobedience),但是你交出去的文章討論的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的潛能(disposition)或者是因果關係怎麼判定這類的形上學問題,審核的人通常會感到有點錯愕。

這是因為,writing sample是審核委員唯一一個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你的學術能力的渠道,誰知道你成績單上的A+是怎麼來的?全勤就有?還是?

所以,審核委員一般是怎麼透過writing sample來評估你的學術潛能的呢?以剛剛講到的公民不服從作為例子的話,他們一般來說會想看到下面這三點:


1.你怎麼分析公民不服從這個在John Ralws 在A Theory of Justice中提到的概念
  • 了解你怎麼切入這個議題

2.你怎麼重構Ralws之後,對他的批評,這些批評又各自有哪些問題。
  • 了解你對此議題後來論爭發展的掌握,知道你對這議題的了解不是「已知用火」等級的了解而已。大家都知道人類會用火好嗎。專業點。如果最近十年的探討你連提都沒有提到,會讓人懷疑你連搜尋SEP的最基本能力都沒有。
  • 了解你在這個議題中,想要更細步的處理的論題是什麼。以公民不服從這個題目來說,當然K. Brownlee, W. Smith, D. Lefkowits, P. Singer, J. Raz這些人都很重要,但你要思考,他們的論證跟你想討論的議題有沒有關係,弄個古文觀止式的回顧並不是在重構批評、建立理路,這樣只是顯示出你根本對自己想做的東西沒有清楚的想法。

3.你怎麼透過這個回顧去證明你這篇文章想要提出的論證可以對相關的討論作出貢獻

  • 一言以蔽之:「這不是張飛打岳飛啊啊啊!」。或者是嚴肅一點說:你的原創性在哪裡。

至於細部的論文該如何寫,每個人的風格不同,每個領域喜歡的論證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見仁見智了。真的要說的話就是,寫論文時務必要記得這是一篇「論」文,而不是心得文、流水賬。沒有人會在乎你覺得康德的作品有多麼的令人感動,也沒有人想要看「三分鐘搞懂柏拉圖的理型說」,論文要的是你的論證、你的分析、你的洞見。

但是,風格上的變化不代表你的格式可以亂搞。雖然大部份的學校不會特別要求writing sample以哪一種格式書寫,但格式還是要統一。混亂的格式會讓人覺得寫這篇文章的人缺乏足夠的學術背景訓練。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算是引用,又或者是該以怎麼形式引用而沒有,有時可能不只是讓人覺得不專業而已,嚴重一點審核委員可能會覺得你是在抄襲。所以我們強烈強烈建議詳細閱讀並學會一種寫作格式。

Purdue University Online Writing Lab (OWL)有提供詳細的論文格式指南:
APA
MLA
Chicago

其他要避免犯的錯誤,可以參考我翻譯的「寫作七宗罪」。

IELTS 圖表寫作題-以cambridge ielts 8 test 1為例 Part II

在先前的IELTS作文解說中,簡單的先用中文講述了一次到底要怎麼分析圖表題。在這篇文章中,我要分享的是細部的:有哪些語彙、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來把自己的分析用英文寫出來。


在這邊,我要推薦一下Collins出版社出的Writing for IELTS,這本書循序漸進,一個單元介紹一種圖表題要怎麼寫、相關的字彙、表達模式有哪些。除此之外,他還提供基礎範本給學生當作學習的對象,帶著學生慢慢的分析為什麼這樣子的圖表題、獨立寫作題寫做法值得學習。我從中學習到不少分析圖表的技巧。


這本書在台大的總圖借得到,網路上稍微google的話也會有相關的資訊,在此便不再贅言。




回到正題,先從上篇文章文末的分析來說起,我將Cambridge IELTS 8 Task 1的圖表題分作八段重點來看,那其中有哪些字彙、表達方式是可以靈活運用在其他的圖表題上的呢?


首先,我們先從第二點來說。

“2.圓餅圖告訴了我們造成地力下降的三大因素over-grazing、deforestation、over-cultivation,對全球的地力下滑貢獻差不多,約莫各佔三分之一。”

  • 在這段分析中,第一個可以靈活運用在各個圖表題的就是「主要因素」這個概念,英文中可以用major factor(s)來表達。如果活用一下因素這個單字,想說「次要因素」,也可以用secondary factor(s)來說明。


  • 這些因素如何來「貢獻」一己之力,讓地力下滑勒?貢獻就可以用contribute (v.)來表達。


  • 而「差不多」可以用roughly the same來說明。相關的副詞如approximately也是很好用的字。


  • 「各佔」多少多少,在報告圖表時非常的重要,務必要將respectively這個字好好的學好。這個respectively的用法其實很簡單,比方說我們要說「A和B各出了4成與6成的錢」時,我們可以簡單地說:A and B paid 40% and 60% respectively.就好了

  • 至於三分之一呢,當然可以用33%表達,在一些情況底下也可以用分數形式one-third表達。要注意的是,想要表達分數時,分子的部分是用一般的one, two, three…,分母部分必須用「序數」,也就是third, forth, fifth…這個系列的單字。如果遇到「三分之二」時,要記得,這是「兩份」三分之一,所以要寫two-thirds



有了這些基本的單字,要寫出:
The pie chart indicates that three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he most to land degradation are over-grazing, deforestation, and over-cultivation, each of which causes approximately 30% of land degradation respectively.  
這樣的句字,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




在第三點中,最重要的兩個應用就屬「最嚴重」以及「多了多少多少」。

“3.其中Over-grazing是最嚴重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 要講最嚴重,最簡單的講法當然是the most serious,但除此之外,其實有一些比較厲害一點,卻也不難記的單字,比方說我們在這個情境底下,也可以用the most perturbing(最讓人憂慮的、困擾的),或者是the most troubling來描述。


  • 至於這個問題,這麼簡單的單字為什麼我也還是畫線起來呢?在中文裡面,我們只有一個「問題」,但是我們有的時候說的是problem,有的時候是question,很多人常常搞不清楚到底自己心中想說的問題到底是哪個。其實有的簡單的區分可以來說明這兩個問題的差異:question是你在「發問」的問題,通常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problem則常常是沒有標準答案(也不一定,習題本的英文叫problem set),有時是被用來問說「你到底是對我有什麼問題」的「問題」。想必在這番解釋之下,你應該知道,要描述這張圖表的話,你要用的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


  • 而這個「多了多少多少」,則可以活用高中時就應該已經學過的A is OOO times/percent more than B (is).來描寫。要注意的是,times在此不是指時間,而是指幾倍。如果忘記這個文法,建議也可以考慮到書店買本自己看得順眼的高中英文文法書讀讀,補強基本文法。



所以,在這些基礎之上,我們也可以很輕鬆地寫出如下的敘述:
Among thre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he over-grazing is the most perturbing problem,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which is 7% (same as the sum of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other secondary factors) more than over-cultivation (28%). 


第四段重點進入到表格的部分,可以看到有幾個重點:

“4.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1倍。”

  • 受影響要怎麼說?當然可以很簡單的用上influence(v),也可以用affect(v)。甚至可以考慮把主詞改成land degradation講成這個事情對歐洲的衝擊之大,這時就可以用上impact on (v)。


  • 至於「高達」,這乍聽之下好像有點難表達,但其實只要用up to就可以講清楚了。


  • 等於也很簡單,就是國中就學過的equal to。


  • 近乎也很簡單,就是almost, nearly, approximately



所以第四段可以簡單寫成:
In 1990, the European region was affected by the land degradation the worst, up to 23% of its land was influenced, which equaled to 4.6 times of the percentage of the degraded land in the North America and was nearly two times as much as the percentage of land degradation in Oceania region.



在第五段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重點單字、表達法上面都講過了,只有一個「忽略」沒有講過。

“5.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 要談忽略,你可以主動的去忽略,也就是ignore,也可以說一件事情微不足道,是可以被忽略的,也就是negligible, trivial, insignificant, unimportant。

Deforestation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Europe, which affected around 9.8 percent (one-tenth) of land in the region. This factor caused less problem in other two regions. Only a negligible amount of land degradation was caused by it (0.2 % in North America, 1.7% in Oceania).







至於最後的六七八段重點,其實都可以直接利用上面已經提過的基本單字、表達素材來撰寫,便不再多言。


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各路網友瞭解到,其實要寫好雅思的圖表題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很艱澀的單字、看都沒看過的片語跟文法。這上面所提到的單字,大部分都不超過台灣高中的範圍。有用到的看起來比較帥的文法,其實也不過就是很多人很不熟練的關係代名詞,如第二點中的each of which,第三點中的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which這兩個而已。這兩個用法其實也完全沒有超過高中的文法範圍,只是很單純的,因為台灣高中英文作文考的是很智障的看圖說故事,很少有機會讓學生練習到這種關係代名詞的用法,因此很多人一看到就覺得害怕。

IELTS 圖表寫作題-以cambridge ielts 8 test 1為例

IELTS與TOEFL相似,在寫作部分都分做兩大項,第一部分為整合、第二部分為獨立申論。只是,在整合寫作的部分,IELTS考的是學生怎麼在圖表中找到重點,轉寫成一篇約莫150英文字的文章,而不像TOEFL,要學生很單純的將所獨到的文章內容以及聽力中所聽到的批評整合起來,不需要動到什麼腦筋。

這一篇文章以Cambridge IELTS 8的TEST 1中的問題作為範例,用來解說該怎麼分析圓餅圖加上表格的題型、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首先,在指示中,我們看到幾個重點:
The pie chart below shows the main reasons why agricultural land becomes less productive. 

The table shows how these causes affected three regions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1990s.

Summarise the information by selecting and reporting the main features, and make comparisons where relevant.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這張圓餅圖是用來說明,從全球角度的觀點來看,有哪些因素讓農業用地變得貧瘠。
全球整體的狀況跟個別地區未必相同)



第二句話告訴我們下面的表格是用來說明上述的幾個因素在1990年代時,在三個地區中的表現為何。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所以一定要標明時間!)




第三句話告訴我們,這份寫作的重點在於統整上面的資訊,挑重點來比較。

第三句指示尤其重要。很多學生在寫這種題目時,會自己加油添醋,想要把自己的想法也帶進去,但這樣做其實不對。在寫這種題目時,你應該想像自己是要跟老闆做簡報,老闆很忙,沒有辦法一個一個細看每個資料,所以花錢請你當他的員工,希望你可以代替他來做基礎的統整,客觀、如實地轉述上面的表格、圓餅圖的資訊給他聽,而不是你的臆測。切記!在寫這種題目時,你的意見一點也不重要,你要展現的是你怎麼挑選、比較這些客觀資訊。

建立了這樣的基礎概念以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來看這張圓餅圖還有表格了。

圖上顯示,在全球尺度下,主要有三大因素導致地力下降:
Over-grazing 35%
Deforestation 30 %
Over-cultivation 28%

我們從這個數據得到兩個客觀事實:
1.這三個因素大概各佔三分之一

2.Over-grazing是最嚴重的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從表格中,我們則可以注意到,他討論的地區分別是:
North America
Europe
Oceania

這個表格談的是這三個地區分別遭受Over-grazing, Deforestation, Over-cultivation的嚴重程度,以及整體的地力下滑問題。

表格的資訊很多,要怎麼好好的分析不是那麼容易。這邊,我推薦從「大到小」、「廣到細」來統整。(請參考下面這張我做筆記的方式)





從最後的total land degraded項來看,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以下事實:
1.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2倍。

那進一步去看,什麼對歐洲地區影響最大呢?我們找到了伐林,然後發現了以下事實:
2.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呢?我們又發現了下面這項事實:
3. 過度種植農作物則分別在北美地區、歐洲地區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北美地區地力下滑的百分之五中,有約莫3/5的貢獻來自於過度種植農作物。在歐洲地區,這項因素只佔了約莫三分之一。

最後一項沒有提到的因素,過度放牧,在這三個地方的影響又是為何呢?我們發現了以下事實:
4. 過度放牧則在大洋洲地區影響最大,13%的地力下滑中,就有11%是來自於過度放牧,是歐洲地區的兩倍以上、北美地區的九倍以上。

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在圓餅圖中,這三大因素在全球的觀點下,對於地力下降的影響差不了多少,但是在不同的地區中,他們所佔的影響力各不相同。

透過這樣有系統的觀察、分析,我們其實已經把這篇文章給寫好了!

[Introduction] 
1.這張圓餅圖以及表格都是在談地力下降

[Pie Chart]
2.圓餅圖告訴了我們造成地力下降的三大因素over-grazing、deforestation、over-cultivation,對全球的地力下滑貢獻差不多,約莫各佔三分之一。

3.其中Over-grazing是最嚴重的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Table]
4.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1倍。

5.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6. 過度種植農作物則分別在北美地區、歐洲地區都造成一定的影響。北美地區地力下滑的百分之五中,有約莫3/5的貢獻來自於過度種植農作物。在歐洲地區,這項因素只佔了約莫三分之一。


7. 過度放牧則在大洋洲地區影響最大,13%的地力下滑中,就有11%是來自於過度放牧,是歐洲地區的兩倍以上、北美地區的九倍以上。

[Conclusion]
8.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在圓餅圖中,這三大因素在全球的觀點下,對於地力下降的影響差不了多少,但是在不同的地區中,他們所佔的影響力各不相同。



很簡單的八句話,就可以將圓餅圖、表格中的資訊詳述出來。順這這種從最廣泛的資訊寫到最細節的事項,你不需要絞盡腦汁的想到底要怎麼編排各項資訊,就可以寫出一篇結構清晰、資訊完整、首尾呼應的好文章了。

下一篇文章,預計會介紹這篇範文中利用到的片語、換句話說的小技巧。(記住,建立大方向,然後填補小細節,是英文寫作的要訣!)


希望這篇文章對各路板友有幫助

什麼是Statement of Purpose?

留學的路上,總有很多辛酸血淚。搞懂什麼是Statement of Purpose,搞懂之後又要怎麼寫Statement of Purpose,大概是很多人在準備出國時,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吧。台灣的研究所升學,不若以申請為主的歐美學校,是以紙筆考試為主,對申請外國學校所要寫的文件感到陌生,也不是什麼很值得羞愧的事情。會想到寫這篇文章,其實就是因為我已經被問了超過五次以上剛剛所提到的問題,每次都要重新說一次,而造福到的鄉民卻僅僅只有幾隻小貓,或許直接寫成一篇文章會比較好。






一、到底SOP是什麼?



這個SOP如第一段所言,並不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而是Statement of Purpose。你或許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沒錯,這是廢話,因為我只不過是把SOP從簡寫變回原樣而已,沒有再多提供什麼資訊。但是,你有注意到嗎?當你看到第一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時,你立刻就想到「標準作業程序」,知道如果你需要寫這樣一份  SOP,你需要詳細地把操作某某器具或是處理某某事件的流程步驟,一個一個寫下來。那,Statement of Purpose呢?好像有點難翻譯,很難跟你的世界、你的人生做出連結。沒關係,我們就用很爛的中文翻譯去理解他好了,就翻做「目的聲明」吧?好像還是很難理解?那我們這麼講好了,做事情,很少是隨便做做沒有目的(purpose),更何況,想要出國唸書,一定超級有目的啊!管他是「我爸我媽希望家裡有個出過國的光宗耀祖一下」還是「一日不做實驗,面目可憎。我好想出國去好實驗室天天做實驗啊!」,不管背後的理由、動機是什麼,想要去某個學校念某個學位,都是有目的的。把你想要做的事情用文字寫下來,變成一篇文章,讓審核申請書的委員會成員日後可以用來了解你的,就是所謂的Statement of Purpose。


二、那,Personal statement又是什麼?



二言以蔽之,自傳。在這邊,與SOP不同的是,你可以多介紹你自己過往的經驗,而不是一直說自己想要研究什麼題目、想要學些什麼東西。你可以多多著墨於自己的生命歷程,告訴讀者,今天的自己,是怎麼形塑出來的,有哪些值得一題的人格特質,希望你的讀者可以了解。


題外話:不是每個學校每個課程都會要求Personal Statement,但是Statement of Purpose幾乎是必備的。如果選擇英國讀博士的話,Research Proposal則幾乎是必備,理由我擇日再撰。


三、該怎麼寫這些文件?



其實說穿了,寫這些文件就是要讓讀者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來、有何特殊之處,所以轉寫時,要把握的要旨只有一個:如何說服審核委員們,他們應該錄取我。




以SOP來說,最後面的P最為重要。想想看,如果你自己就是審核委員,你不會想知道申請者想要研究的題目與系上的走向是否相關嗎?要是某某申請者想要研究的領域,系上根本一個老師也沒有涉略,那就算這位申請者每科都拿A,還有很優秀的期刊發表,因為無法提供對應的指導,以學術倫理來說,除了發封拒絕信以外,還有什麼辦法?又如果,你看到了一篇SOP,裡面講了很多自己大學社團當幹部的豐功偉業,卻完全看不出來想要研究什麼題目,只知道這位申請者說「OO學對社會發展至關重大,社會興亡匹夫有責,所以我要念OO學!收我吧!」,這麼模糊其詞,言不及義,根本不知道要幹嘛的申請書,請問你會怎麼做?好聽一點的話,大概是:「真是不好意思,您真的很優秀,可是今年的研究所入學申請實在是過於激烈,我們也開過許多次會,在您與其他優秀競爭者間,遲遲無法做出決定,但最後,由於一些考量,我們只好對您說聲抱歉了。」寫的我也都覺得抱歉了起來呢。


所以,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如果你像我一樣是研究哲學的,你的目的可能是「討論OOO哲學家的XXX理論及其相關問題」,如果你是研究物理的,深造的目的可能是「研究OOO的XXX性質及其相關問題」。到底要談到多細,這是個人的研究取向而定,但總而言之,既然已經要讀研究所了,心中不可能只有「哲學」、「物理」、「社會學」等等的,這麼大範圍的圖像,你應該已經知道,自己要讀的是哲學中的形上學還是知識論,物理學中的高能物理還是凝態物理,等等等的。在查詢校系時,如果你已經開始有「這個學校沒有做我想做的題目的老師」的覺察,那你應該已經有能力將這份覺察,轉化到你的SOP中,比較細緻的談你到底想做什麼 。


確立了最核心的「目的」以後,我們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回顧人生了。你的讀者不會想看流水賬,也不想以人生走馬燈的形式參與一次你的生命歷程,但是,正常的人都會想知道,你為什麼會想要研究這些題目吧?換另外一個角度想,其實就是介紹一下你學過了什麼、那些東西對你有什麼影響,以至於你覺得你有能力、而且想要進行相關的深入研究。這個小回顧,擺在文章的前段,可以讓讀者在讀到你的「目的」時,更加進入狀況,知道你不是在虎爛。


回顧完人生後,就換到回顧系所師資與課程了。每個系的走向都不大相同,再大的系、再有名的學校,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因此,我們可以說,每個學校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不是台灣人有聽過的名校就一定適合自己。點出自己想做的東西與所申請的校系有什麼契合處、有哪些老師的研究你非常感興趣,一方面可以讓審核委員知道你的程度在哪裡,二方面也可以讓他們更快了解系上有沒有人力可以給予你適當的指導。這個部分,因為你可能在談想要做的研究的地方,已經有很具體的內容了,一般來說,雖然建議要有,但也不是一定。




一篇好的SOP,大概就是如此腦力激盪出來的。










找不到最核心的「目的」?或許,這是一個警示,告訴你其實你可能不該念研究所。推動你想要出國的,可能是來自父母的期許、社會的主流價值、莫名的自我實現欲望等等等的,但找不到去念這個研究所的目的,顯現出,推動你的那個力量,不是來自於求學。到底滿足這些世俗的價值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這很難說。但是,停下來多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不花多少錢。




其他好文共賞:
Marketing 範文
http://www.statementofpurpose.com/essay_mr2.html


Eric Schwitzgebel, Professor of UC Riverside的說明
http://schwitzsplinters.blogspot.tw/2007/10/applying-to-philosophy-phd-programs_08.html

(翻譯)論證型寫作的七宗罪

這篇文章翻好很久了,只是一直放在硬碟內,忘了拿出來分享。原文是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Irvine的Professor P. Kyle Stanford所寫,經教授同意後翻譯公開於網路上。有需要的網友歡迎轉錄,注明出處即可。


Stanford教授雖然教的是哲學,但是分析寫作的基本道理,可以適用於每個學科。這或許是為什麼,申請美國研究所時,大部份的系所會要求申請者要考GRE,GRE不只考閱讀、數學,也考「分析寫作」。考生要對一篇短文以及一個陳述進行分析,然後論述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寫作,台灣少有訓練。台灣國文老師喜歡記敘兼抒情;英文考看圖寫作要學生發揮創意。也難怪,台灣學生大部分在GRE的分析寫作部分沒辦法寫超過3.0,這個分數的PR值是可怕的低的10左右。雖然不是每個系所都在乎分析寫作的分數,但是想要在國外做好學術,一定要要求自己能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心存僥倖。申請上學校可是自己念不下去、被請出去的,所在多有,只是大家不會在網路上說而已。







以下正文分享:





原文出處: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Argumentative Writing




作者:Professor P. Kyle Stan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Irvine
翻譯:Pei-hua
Huang
一般常見問題
一、微言大義:言簡意賅不總是個美德
一般來說,要回答一個問題,不管題目只是一句話還是一段短文,我們要不是寫篇文章,就是弄一份報告。「微言大義」這條罪名,針對的就是那些過於精簡的文章。過於精簡是指,針對問題,寫文章時只挑那些重點中的重點,用最短的篇幅,寫出一個勉強、可能、大概算是「完整」的作品。這樣的策略或許在默背型的考試是上策,畢竟多寫就有機會多錯,但是不管是報告還是考試,短文寫作不能用這種心態面對。
一篇文章的品質,主要取決於寫作者呈現議題的手法:在作業要求的範圍內,切入得多深、多廣,例子的說服力多強等等。從這方面來看,論文其實沒有真正寫完的一天,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時限內,盡量提升文章的品質。寫作的重點並不在於可以用多短的篇幅寫出一篇「言簡意賅」、原則上有回答到問題的文章,而是應該把回答問題當作是展現自己的機會。你可以借由你的作品,展現你的論證有多有創意、多細緻、多有說服力,讓人知道你對課堂相關資料的瞭解有多深、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有多好。
二、濫竽充數:字數不代表分數
在另外一方面,寫作時也不應該為了避免「說得太少」,就將許多與文章題旨無關的材料寫進去。即便那些東西在課堂上討論過、老師也曾指派那些材料作為指定閱讀。
很多理科與其他科系的學生似乎常覺得,鬼扯的能力是自己與人文社會科學生最大的差異。他們常常覺得,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就是很會把華而不實的屁話寫得雋永無比。(確實,這常常被認為是文院學生的必備技能,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學生會偏好選修不大需要寫報告的課)。
我可以保證,這種「寫作技巧」不是我們(哲學家)要的,文章的好壞也不是來自於詞藻是否華麗。在一篇文章中用上許多修辭技巧沒什麼不好,但是評量報告時,文中使用的修辭或是與論旨無關的討論,並不會影響最後的成績。比較重要的是,在交出作品前,你有沒有好好檢查稿件,試著向自己解釋這篇文章的架構,看看是不是每一段、甚至每一句話都對自己想論證的立場有所貢獻。舉個例子,順稿件時,心中可能會出現的獨白::在這邊,我提出證據來支持X這個主張。為什麼要找證據給X主張?因為沒有X主張的話,我就沒辦法好好的論述我想支持的Y主張。文章中我想論述的三大主張,就會少了一角,沒辦法得我最終要提出的結論。
修稿時,如果發現有些部分其實跟自己的論證不大相關,那也只能忍痛刪去。不要因為自己在那些文段上花了許多心力就不忍下手,因為保留那些部分反倒有可能減弱文章的力道。留下那些段落會讓文章變得卡卡的,不這麼好讀,跟不上論證的讀者可能就會因此覺得你的文章不太有說服力。除此之外,對讀者來說,這也顯示出作者並不清楚哪些議題與其論旨有關。
選材是寫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者必須要從不同的材料中挑選所需、去蕪存菁,以便保持文章的邏輯一貫。一篇條理分明、說服力佳的文章,其實也告訴讀者作者本人對編修工作的重視。
攻擊對手的立場或是論證時的問題
三、過度引文:消化分析再寫作方是上策
缺乏經驗的寫作者常常會直接引下一大段文字,用這樣的方式來談文中要處理的論證或是觀點。但是,冗長的引文只會告訴讀者(包含你的助教),你知道可以從哪一本書的哪一頁找到這段話,而不是你真的了解那段文章。引文時必須再三斟酌,尤其是篇幅較長者。若情況允許,寫作時應盡量以自己的文字闡述課題,將引用作為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立場的工具,並且盡量精簡。(通常,若只是要討論論證的內容,應該盡量避免引用一整個段落。除非論證中的用字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才需要引用原文加以討論。)
比起直接引用,用自己的話來重述他人論證,也更能顯現對文本的掌握。所以,可以的話,撰寫課堂報告時盡量不要用上課聽過的例子,自己想幾個例子會更好。一般來說,一篇文章裡有越多屬於自己的創見越好,這些想法可以是相關於己方或反方立場的論述的,也可以是與文中討論的議題有關。
如果文章內提及任何不是你自己原創的想法,像是歷史事實、他人的論證、轉述或是觀點,你都應該如實引用,告知讀者出處。即便不是直接複製貼上別人的文章,將他人的觀點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而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acknowledgement),都是「抄襲」。我非常重視抄襲這個問題,而且……大多數的時候,要查出文章是否涉及抄襲其實很容易。
四、惡意曲解:不友善的詮釋只會弱化自己的論證
要寫好一篇論說文,有一項重要的工作便是仔細閱讀你想要討論的觀點、論證。這是因為,你所要討論的論證,結構通常較為複雜,可以有很多種切入方式。下筆前一定要好好思考,究竟哪一種詮釋路徑最為適合。就是在這個階段,很多人一不小心便犯下「惡意曲解」之罪,用了比較不友善的方式詮釋別人的說法。
當你被迫在詮釋上作出抉擇時,像是:到底要將別人的說法讀成說服力較強的論證,還是較弱的論證?你應該預設作者是想提出較強的論證,或是作者應該是在幫一個比較合理的觀點辯護。比方說,寫作時可能需要思考,提出某某論證的人,是否真的預設了科學研究中「從未」有過弊案,還是說,他說的是科學界「很少」發生弊案,通常只有少數情節重大的案子會引起關注。
如果你可以選擇詮釋的方法,你應該選擇後者這種較為合理的假設作為詮釋的基礎。一般來說,一個比較友善的讀法或詮釋,可以讓一個論證或立場達到最強的效果,同時也能與文中其他的論證取得邏輯一致;而不友善的讀法,則無視了論證其實不需弱到如此程度才能與其他文段不相衝突的事實,過度減弱了他人的說法。選擇比較友善的詮釋方法,不只可以讓你的讀者知道你很公正地對待你的對手,這麼做,還能大大提高你的文章的重要性——你的文章除了精辟的論證以外,沒有任何無聊又愚蠢的傻話。
五、揮空拳:看準目標再出拳會更好
如果想要寫出富有說服力的駁議文,一定要讓讀者知道你提出的挑戰為什麼很重要:
如果你想要指出某人的觀點會引發一些他自己也沒注意到的問題,那你就需要解釋,為什麼那個論證推論出的結果令你難以接受,為什麼對方應該要修正說法來避免這個問題。
如果你想要論述的是某個作者用來支持其論證的前提不夠有說服力時,你該做的不是直接指出文中的某個預設可能有問題,或者用反詰法說「誰說這是真的呢?」。要知道,寫作時你就是評審,你應該說明這些前提的在該論證中的重要性,然後盡可能的讓讀者知道那些前提出錯的理由。
如果你的反駁會迫使對手作出修正以避開你的攻擊,你仍須記得解釋這個修正有多重要,是不是會重要到迫使對方放棄原先的觀點。寫作的大原則之一就是,永遠記得告訴讀者為什麼自己提的反論很重要。寫作時也務必要再三確認,你對手無法輕易對你的論點說:「這些反駁有些道理,但是這不會對我的結論有什麼重大的影響。」
建構論證時的問題
六、「我覺得……」:讀者要的是論證而不是你的感想
在寫論證時,欠缺經驗的作者常常會將文章變成心得分享會,而不是提出論證來支持自己的立場。最慘的是,這些菜鳥有的時候連這兩者的差異都看不出來。如果你告訴讀者,你因為某人的結論跟你珍視的某些信念相衝突而不接受它,這時,這個「因為」並沒有帶出一個可為你的立場辯護的論證。告訴讀者自己的兄弟是因他人酒駕而死,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你對酒駕議題有激烈的反應、你會強烈反對某人所說的「應該減輕對初次酒駕的刑責」,但這並沒有提出任何讓讀者支持你的立場的理由,也沒有攻擊到支持減輕初次酒駕刑罰的論證。
寫作的大原則之一,就是找出好方式來推銷自己的觀點,提出「理由」告訴讀者,為什麼他們應該支持你的想法,而非你反對的一方。缺乏寫作經驗的人在討論他人作品時有時也會犯這個錯誤,他們在討論時變成單純地向自己的讀者「報告」、「點評」別人的信念,反而忘記評價他人用來支持該信念的論證。
七、鴕鳥心態:假裝問題不存在
如果寫作時不能想出任何一個論證來挑戰自己的立場,那這篇文章大概是在幫一個很無聊的主張辯護,比方說,一個毫無爭議的宣稱。缺乏經驗的作者有時候會以為,最好的寫作策略就是忽略可能的攻擊來「保護」自己的論證,這樣一來,讀者就不會發現有一些威脅自己論點的論證存在(尤其是當這些作者無法想到任何有說服力的論點來回覆那些攻擊時)。這不對。
增強論證力道的最好辦法,就是直接面對所有你能設想到反駁。尤其,當這些反駁很容易被想到,或是就算你不提,那些聰明、有背景知識的讀者(像是你的助教)也能想出來的時候,你更應該這麼做。有的時候,回應這些可能的攻擊,可以幫你把你支持的立場修得更細緻。要是你想不出任何有說服力的說法來回應,這時,作為一個寫作者,你可能要重新思考一下,是不是應該要放棄自己正在辯護的立場。

被好的論證說服不是什麼很丟臉的事情,而且這也不代表先前做的一切工作都成徒勞。畢竟,說服自己的反論可以回收使用,你之後也可以用這些材料寫篇文章來批評自己原本支持的立場。

用Scrivener寫論文

約莫半年以前,正在念博士班的朋友推薦了Scrivener這個寫作程式給我。我一開始並沒有將這個軟體當一回事,因為聽朋友的介紹,我覺得其實這「一個程式」可以做的事情我用Word加上我的便條紙、windows media player、adobe reader、evernote等等的程式可以做到差不多的事情,對於要花錢(將近1200台幣)來達成我用內建的程式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一直提不起勁來認真研究這套寫作程式。


即便是知道Scrivener可以免費試用整整三十天(只有在打開程式時才算是試用!),下載好、安裝完畢後,讀了半個小時以上的使用守則,還是搞不大懂怎麼使用他寫論文,這個程式就一直默默地在我的電腦中沈睡…


事後想想會花那麼多時間讀說明書還讀到一半就放棄,大概是因為Scrivener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得多,可以拿來當寫劇本的、寫小說的、寫論文的平台,以至於一一學習Scrivener的功能也需要許多時間。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可以簡單介紹為什麼Scrivener適合做為論文寫作平台,他的特點以及相關功能可以在內建的說明書中的哪些部分查詢到,不用花一大堆時間逐項研究。我下面的介紹,在介紹功能時,會以括號標示該項功能的詳細介紹在說明書的哪裡可以找到,有興趣的話可以優先詳讀那些項目。





其實網路上對Scrivener的介紹不少,而且通常都是一面倒的好評,中文的介紹有以下兩則:

Scrivener「內容生產器」的入門心法


井井有條的寫作及項目管理—Scrivener寫作軟件


而英文的介紹網站則有像是:




雖然介紹Scrivener的文章甚至是介紹影片都能在網路上找到,但大多數都是以英文介紹,讀的時候要花一點時間。自己研究了一番以後,覺得可以用中文寫一下稍微別於上述兩個中文網頁的小心得與介紹,以供參考。

Scrivener的設計可以說主要區分成兩大功能,第一個當然是寫作,第二是多工。這兩個功能我認為其實很切合學術寫作的需求。

學術寫作跟一般隨筆寫作最大的不同,大概是組織性以及資料量。好的學術作品通常組織嚴密,環環相扣,巧妙的將不同的論點、資料統整進文中討論卻又不會讓人感到過於跳躍或是相互衝突。這樣的作品短則需要一個月完成,長則數十年。要怎麼樣將分析各式資訊、組織自己的論點卻又不會顧此失彼,我想這就是Scrivener發揮功效之處了。


在寫作部分,Scrivener有兩大類特色,一個是幫助寫作者專注於寫作這件事情上,另一個則是幫助寫作者組織自己的想法。在寫論文的時候,常常寫個兩三句話,就開始心浮氣躁,看看臉書看看信箱,Scrivener的Compose mode (Part 1: Step 4)將與寫作不相關的事物都移出眼前,螢幕上只剩下白色的稿紙與發展中的文章,避免寫作者分心(這個功能其實在office 2007後也有,選取「檢視」然後選取「焦點」即可)。

但是適度的分心在學術寫作中也很重要。我們不大可能逐字逐句地寫出自己的想法。往往,我們寫一寫,會從細部的字句跳脫到比較高層次的架構上,像是主要的論證架構要怎麼修改,突然對某個論點有新的想法。這些事情在寫比較長的作品時都無法避免,但是要怎麼在寫作時可以好好檢視自己的架構確保自己不會忘記從天而降的靈感、寫作時不會寫到迷路呢?


Scrivener的Corkboard、Outline、Synopsis、Notes與Keywords功能(Part 1: Step 5, Part 2: Step 9, 10)都能幫助我們在漫漫的學術旅途中保持方向感。Cordboard與Outline都可以幫我們處理論文的大架構,檢視自己的論點與論點間的銜接是否通順一致。Synopsis可以寫下對單一環節(一章中的一小節或是一個論證的一部分)的基本想法,Notes與Keywords則是記錄寫作時要發展的重點。如此一來,不同層次的想法雖然隨時都可能蹦出來,有了這些功能,寫作做研究時也能將想法有條理地整理下來。



另一個我覺得重要的部分是多工處理。Scrivener除了基本的寫作功能外,還能匯入各種研究時會需要用到的材料,像是影像檔、PDF檔、DOC檔、錄音檔等(Part 1: Step 1, Part 2: Step 8),所以寫作時也能待在同一個視窗底下做事,不需要另外再打開電腦中的資料夾。我覺得Scrivener中最有幫助但又很直觀的設計就屬視窗分割。使用者可以依喜好將寫作區一分為二,同時看兩個檔案。所以說,如果研究中需要打錄音檔的逐字稿,我們也可以將錄音檔分到其中一個視窗播放,一邊聽一邊打,不需要離開Scrivener!當然,論文所參考的學術文章也可以放到其中一個視窗處理。(又一個避免分心的好功能)

至於學術寫作一定會碰到的論文引用,在Scrivener也可以用Endnote,只是使用上跟在Word上比起來,稍微沒有那麼方便。我查詢了網路上的資料後,感覺起來要編輯citation還是要到Word上做,這點確實是值得改進。但換個方向想,到Word上編輯時,其實也可以順便校對,其實也沒有甚麼不好。





最後附上的兩個影片網址供懶人快速進入狀況:

十分鐘內學會基本的Scrivener功能

十分鐘內學會在Scrivener上用Endnote:

http://theplan.co.uk/scrivener-endnote-crib-sh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