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

昨天看了Netflix的西線無戰事,各種疑惑,當年到底是誰把西線無戰事翻譯成西線無戰事,因為西線不是沒有戰事,西線,有很多戰事,很多沒有意義的戰事——雙方確立了戰壕戰後,西線的戰事就以每次幾百公尺的距離,從東移到西,然後又從西右移回東,不斷擺盪。直到終戰,戰線都沒有太大變化。有變化的,只有雙方不斷累加上去的傷亡人數。

誰說,西線無戰事?直到最後的credit,我才注意到,「西線無戰事」的德文原名是Im Westen nichts Neues,比較直譯的翻法就是Nothing new on the Western Front。英文世界通行的譯名是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我必須說,這也是很微妙的翻譯,因為,戰場,怎麼會安靜?高中時去打靶65K2,光在營區門口我就被槍聲嚇到,以為是artillery在實彈試射,後來才知道,那個巨響,是65K2。但,至少,人家沒有離譜的說西線沒有戰事。

Fig 1. Im Westen nichts Neues, 1st ed

前陣子跟科宅稍微聊到了充斥在中文世界的爛譯本,科宅的論述大概是這樣「如果某某人在讀爛譯本的時候可以知道這個譯本是爛譯本、爛在哪,那其實這譯本的爛不會影響到某某人攝取知識,因為他能夠知道這個譯本是爛譯本、爛在哪,就表示他已經知道了翻譯的好的樣子要什麼樣。所以讀爛譯本沒有關係。他已經知道了。」整個結構頗有Meno’s paradox的味道,只是好像哪裡怪怪的,我當下沒有完全被說服。

我對西線無戰事這個譯名的各種困惑,剛好幫我釐清了自己的思緒。我第一次聽到西線無戰事,是在歷史課上。作為學生,當時的囫圇吞棗地程度,膚淺到只是將書名背過去,完全沒有試讀去找原著譯本來讀(話又說回來,台灣的歷史課本那麼愛把自己弄成目錄要學生背誦,又有幾個人真有那個能力跟時間去好好了解課本上提及的經典呢?)。當年要是真的去找來讀,我大概依舊是各種困惑吧。困惑,為什麼這本小說會叫西線無戰事。我的困惑是真實的,但是我也沒有已經知道了什麼。我會知道這是個爛翻譯,是因為現在的我會一點德文,我知道Im Westen nichts Neues真正的意思是成西線沒有新鮮事、不變的西線。如果中文世界通行的翻譯比較貼近西線沒有新鮮事、不變的西線這兩個我隨便翻的標題,那看完了電影的我,也不會有這些疑惑。更不要說,中文世界中的爛譯本的問題,常常不是單純的中文皮外文骨(我是認真覺得,要看懂中譯本,外文能力要很強…),而是完全翻錯、直接忽略不翻譯,沒有直接對照原文,真的不會知道原來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還是堅持,爛譯本必須死。

續利維坦

 感謝網友 蔡旻遠 分享的利維坦中譯本考古心得!

平心而論,這個譯本算是滿優秀的。我現在對中譯本的要求非常的低,我只求(一)不要翻譯翻到我看著中文就可以回推英文原文是什麼,以及(二)創造性超譯。

我隨手抽查(?)的幾頁,朱敏章這個譯本完全有達到我這兩個標準。

以第十三章的開頭兩段來說,雖然譯文仍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但Hobbes的意思基本上是沒有被曲解。比方說第十三章開頭Hobbes論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沒有很大的部分,朱的譯文是:

「然總然觀之,人與人之相差甚微。故一人所可享之利益,絕不能謂別一人不配享之。」

直接看過去,這個中文非常的通順,沒有令人討厭的翻譯腔。Hobbes的意旨也有傳達到,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後面的「故一人所可享之利益,絕不能謂別一人不配享之。」與原文要說的事情,有很微妙的出入。

yet when all is reckoned togeth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man, is not so considerable, as that one man can thereupon claim to himself any benefit, to which another may not pretend, as well as he.

原文主要說的是人類的生理條件雖有不同,有些人很明顯就是比別人強壯,但把總總條件都考慮進去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差異沒有大到讓身強體健的人可以「宣稱」自己有其他人沒有的「優勢」。我猜朱敏章的譯文,是受到原文中的benefit的影響,然後也沒有注意到後面的pretend的意思是lay claim to (quality or title),所以譯文跟著變成「配不配」的問題。配不配,在我的認知裡,比較相關的詞是deserve、worthy。

原文中的benefit,應該是 an advantage or profit gained from something的意思。Jonathan Bennett的英英譯本就是這樣翻:

yet taking all in a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e and another is not so great that one man can ***claim to have any advantage of strength or skill or the like*** that can’t just as well be claimed by some others.

如果我們今天讀利維坦不是只是要讀個大概而已,是要好好的精讀,那朱敏章這邊的翻譯,雖然譯文通暢,也沒有偏離Hobbes的意旨太多,讀他的譯本還是沒有辦法真的讀到Hobbes這邊要說的東西是什麼,原文的「claim to have」的那個酸度,也整個走味走掉了,這點是真的很可惜。最可惜的大概是,這邊的討論也沒有用到什麼中文真的沒有的概念,照理來說應該不是那麼難翻,實在不知道為什麼最後是這樣。

不過,論中文的流暢度還有精確度,這幾年來我抽查(?)過的新書中譯本,通常連朱敏章這個譯本的車尾燈都看不到。只有極少數像是Zoopolis的譯本(台譯:動物公民;白舜羽譯,貓頭鷹出版)我會推薦。只能說,好譯本難尋啊。

附圖為我有的利維坦們。其實我也不是Hobbes迷還是利維坦迷,單純就是大家都把我家當成舊書回收中心,所以不要的書就偷偷擺進我家,佔用我家的坪數,這個行為實在非常的不可取。不過也因此,我可以稍微說一下市面上大家可能會接觸到的利維坦的英文版本……

Pelican Classics其實就是Penguin Books旗下專門出non-fiction的品牌,所以呢…其實Pelican classics版跟Penguin Classics版只是等比例放大縮小的關係,兩本通通都是728頁,真的只是每一頁都等距放大縮小而已。

我自己沒有那麼喜歡這個版本,主要原因在於這個版本沒有針對Hobbes的英文拼寫稍作編輯。利維坦成書於1651年,那個時代很多字的拼寫方式跟現代不大相同,像是equal,Hobbes寫作equall,himself拼做himselfe。

這些拼寫的差異對英文程度比較好一點的讀者不會構成太大的問題,但是對英文與學術根基還不夠穩固的讀者來說,讀書讀一讀已經常常碰到不認識的字了,這些拼寫差異可能導致讀者連查字典都有困難,這是為什麼我沒有那麼喜歡這個版本的原因。


Oxford World’s Classics系列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利維坦的英文拼寫改為目前的標準拼寫。不過百密一疏,偶爾還是會發現沒有編輯到的地方。然後就是,有些單字的「標準」拼寫,還是比較有古味一點。一樣的,以第十三章為例,一開始的Nature hath made men so equall,這個版本沒有把hath改成has,只有把equall改成equal,顯然編輯覺得hath夠現代了。

這個版本另外一個優點是每一段都有標註這是第幾段,這種小標記在讀比較dense的經典時非常有幫助。

這個版本還有Pelican/Penguin版沒有的 explanatory notes跟index,可以快速地查詢好比說”self-love”、”government”的相關討論出現在哪些頁數,非常實用。推薦。

沒有出現在照片中的Johnathan Bennett英英修訂版,是我最喜歡的版本,尤其推薦給初次接觸的朋友。Bennett編譯的版本,除了翻新英文用語之外(如felicity直接換成happiness這個現在比較常用、大家比較認識的字),Hobbes的每一句話基本上都被Bennett用現代英文句構重新改寫,讓讀者更能掌握每一句話語每一句話的邏輯關聯,讀起來也不會有神秘的便秘感(當年讀Hume時獲高人指點,才知道這個便秘感其實是來自拉丁文的文法。很多地方用我殘破的拉丁文去想真的就順了!)。

這樣的「翻譯」當然也會有譯者主觀詮釋的成分在,但Bennett畢竟是前劍橋教授,他的詮釋有一定的公信力在,我不認為這會是個大問題。Bennett的Early Modern Texts除了英英譯本,也有他自己編譯的君主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等的。我很喜歡把Bennett編譯的版本放在一旁,對照著原文讀。Bennett的編譯本對我來說,很像是一位和藹的老教授坐在我旁邊,很有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英文、教我哲學。說「很像是」,因為我不知道Bennett是不是其實也是個雞掰人。

先祝大家開學愉快。

共勉之!

臉書連結

利維坦抽譯本

 最近因緣聚會之下,意外獲得了一本免費的利維坦中譯本(朱敏章譯/商務出版)。本來只是擺在書桌上沒有特別想要去翻動的意思,但見這本中譯本的頁數(296頁)遠低於我手上的牛津編輯過的版本(不含導讀與引索也有475頁),便好奇了起來這本中譯本是抽譯了哪些篇章。

一翻才發現,這個中譯本,某意義上確實是抽譯,只是不是我以為的那種抽譯…

以知名的第十三章on the natural condition of mankind as concerning their felicity and misery來說,第二段的setting aside the arts grounded upon words, and especially that skill of proceeding upon general and infallible rules, called science 只翻出了science的部分,譯作「但於此須將科學之技能除外」。後面的第四十三章on what is necessary for a man’s reception into the kingdom of heaven也是從第一段開始,就有無數漏譯though it be the command even of his lawful sovereign (whether a monarch or a sovereign assembly) or the command of his father 翻作「則其他縱係君父之命」,whether a monarch or a sovereign assembly完全略過。難怪這個中譯本可以打破我對譯本通常會比較厚的認知,只有不到三百頁。

除了「抽譯」的問題之外,第十三章的開頭兩段的翻譯也有許多微妙之處for prudence is but experience被譯作「蓋人之精明,由於經驗」、That which may perhaps make such equality incredible, is but a vain conceit of one’s own wisdom的That which may perhaps make such equality incredible被翻成了「人之所以為至於他人者」(incredible!!!),而後面的but a vain conceit of one’s own wisdom我實在不知道怎麼會翻譯成「實為一種自滿的假設」conceit是excessive pride in oneself,翻成妄尊自大才比較正確吧,到底何來的假設呢?

倒不是說,我認為這個譯本毫無可取之處,單就文字流暢度來說,這個中文譯本比起現在坊間常見的中皮英骨要來得好得多,如果不是我為人惡劣,把原文拿在旁邊對著看,我不會發現這些問題。但,這個,我不會發現這些問題,就是問題。

Hobbes寫的雖然是英文,但他的英文句構還是受到許多拉丁文的影響,對現代讀者來說不是那麼好懂,許多的片語現在也比較少見了。推薦有興趣想要好好讀讀Hobbes的朋友考慮考慮參照著前劍橋教授Jonathan Bennett放在他的網站”Early Modern Texts”上的「英英」譯本,一邊讀Hobbes,一邊也可以學學Bennett的英文,一舉數得。

阿寬的開趴篇

 親愛的M,我知道你喜歡歐陸哲學的 fu,覺得我們英美分析的太過白話沒文化,讀起來怎麼都沒有滋味。但小妹我必須說,青菜與蘿蔔,各有各的好。誠然,我們英美分析的路數,就是白話白話大白話,除非必要,否則決不使用詰屈聱牙的術語,沒有朦朧美,但這白話文還是可以有好滋味的!以下是小妹示範白話之美,特別為您翻譯的柏拉圖《開趴篇》重點片段〈愛不到的蘇格拉底〉(217b-d),希望您能給我們英美分析一點機會!

symposium 217b – d

==

反正隨便啦,大家聽著喔,有天啊,蘇格拉底跟我在一起,就我們兩個一起而已喔。我想說他應該會單刀直入開始撩我吧,想到就GGININDER!!!

幹,結果沒有。他就在那邊講那些他平常就在講的五四三,然後就回家了。

幹這樣不行,所以我就約他一起去體育館一起運動一起玩裸體摔角。運動了、裸體摔角了,而且旁邊沒人喔,幹他還是不幹我!

好!既然這些戰術都失敗,沒關係,那我就直接來。我要堅持下去,看到底是怎樣!所以我就約他跟我一起吃晚餐,弄得好像他才是要被調教的小愛人一樣。他是也沒有馬上答應,但最後還是說他會來。他第一次來的時候說他吃完就要回家,我就讓他回家了,因為我覺得自己這樣真的很羞羞臉。不過!我沒有放棄我的計畫!我持之以恆繼續邀!第二次晚餐,我就故意一直讓他講,講到忘記時間,等他注意到說要回家時,我就說太晚了啦還是睡我這邊吧。然後他就弄一弄,睡在他吃晚餐時躺的那張躺椅上——那躺椅⋯⋯就在我的躺椅旁邊喔♂ ♂然後⋯⋯這房子,就睡我們兩個人而已喔♂ ♂

欲知Alcibiades究竟有否成功與蘇格拉底進行蕉流,且待下回分曉。

臉書連結

關於翻譯的一些小想法


因為從關西機場飛回高雄的飛機上沒有電影可以看,就姑且把我拿得到的所有報紙都看了一次。一如往常的,聯合報跟自由時報的讀報經驗讓我覺得其實台灣有兩個,一個是聯合報的台灣,一個是自由時報的台灣。正當我百般無聊,覺得為什麼台灣報紙就只有在腥羶色的新聞上可以達成共識之際,我才注意到聯合報有附上紐約時報國際版的選集。既然無聊,那就看看吧。只是,不看還好,一看就讓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英文程度差還是我對翻譯的理解與聯合報的譯者有段差距。

大部份的譯文還算是通順,尤其是有在做翻譯之後,特別會對翻新聞報導、時事評論的譯者感到肅然起敬。要怎麼樣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中文裡面沒有的關係子句翻譯成可以看的中文,又不需要做出不適切的刪減或是加油添醋,真的非常的難。(我不是說翻文學的就不厲害,文學的趕跟新聞的趕還是有差…)

但是,難,不代表可以亂翻。裡面選的一篇英文標題叫NASA Rover Finds Clue to Life on Mars的文章,剛好也有中文一本隨附在內。抱持著觀摩學習前輩如何翻譯的心態,我先把英文原文看了一下,然後把幾個我覺得非常難翻得通順的地方記在心裡,想看看前輩是怎麼處理這樣的句子。沒想到,一看,我以為我在看兩篇不一樣的文章,還不斷的翻回有刊載中文翻譯的那頁找「原文請見10版上」,確認我沒有看錯英文文本。

英文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
Life on Mars? Today? The notion may not be so far-fetched after all.

中文的譯文開頭是:
科學家大致同意,無生命化合物組成生命須有三個條件:常備的水與能量來源。5種基本元素:碳、氧、氫、磷、氮。還有時間;大量時間。

我隨手翻的翻譯是:
火星上有生命?現在有?這個想法可能沒有想像中的荒誕。

奇怪了,我確定我國小的時候就知道怎麼拼five了啊!難道是譯者將後面的東西先提到前面講,所以讓我覺得對不上來嗎?(我自己有時在翻譯時也調整語序,希望自己翻譯的文句可以不要那麼怪里怪氣的。)

接下來的英文是:
A year after reporting that NASA’s Curiosity rover had found no evidence of methane gas on Mars, all but dashing hopes that organisms might be living there now, scientists reversed themselves on Tuesday.

中文是:
在探索可能曾孕育生命的火星環境時,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探測車已發現常備的水、能源與原子電荷正確的關鍵元素。科學家研判至少火星的一部分很久以前適合居住。然而條件俱全期僅幾百到幾千年。以生命起源標準而言是很小的開口。

我的不漂亮翻譯是:
一年以前,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尚未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甲烷氣體,使得許多人認為期望火星上有生命只是個冀望。但一年過後的本週二,許多科學家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我必須承認我的翻譯很不漂亮,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至少我是順著原文翻譯,而不是自己掰出一篇來自平行世界的文章….

我真的不知道聯合報的譯者還有編輯出了什麼狀況,這種誇張的自由創作式的翻譯竟然也能過稿,徹底、完全翻錯的文句也沒抓出來。難道台灣人想要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真的就一定得要學好外文嗎?說好的分工合作,讓大家各司其職,在自己的專業上精進就好呢?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在此找到NASA那篇文章的英文原文

聯合報的中文翻譯的全文可以在這裡找到

題外話是:我覺得NASA那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寫得不好,瑣瑣碎碎,logical flow也不是很好,一樣的事情在文章中出現多次…不是很懂為什麼要選這樣的文章來刊,也可能是我標準太高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