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馬上利用主題句說出第一個批評:全球暖化
第三段也是馬上在主題句引入批評:減少動物糧食
第四段當然還是馬上透過主題說名批評:太貴
論證一:不會加劇全球暖化
論證二:不會跟動物競爭食物
論證三:價格不會永遠那麼貴
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英文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講得像美國人或英國人,但其實這不對。
試試看這個猜腔調遊戲吧!
ok, 試完了嗎?
你應該已經發現,其實就算是英文母語人士,他們說的腔調也各不相同。但即便是如此,他們的英文還是很好聽懂、很好理解,跟很多台灣人的英文不大相同。
這其實是因為,問題根本不在腔調,而所謂的「標準腔」其實根本就是人為去規定的政治產物。台灣人的英文之所以常常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更大的原因是出在發音錯誤以及在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
考慮一下下面這幾個例子:
rap vs. rape
gam vs game
think vs sink
然後試著說:
I think many people see rapping as a form of game.
想一下你說的跟下面這句的差異:
I sink many people see raping (rape的進行式) as a form of gam.
如果沒有,那也難怪有時一講到’I like rap music’時,聽到的人會眼睛張大問你說你說什麼再說一次,因為你很可能把’rap’的音發成’rape’,造成聽者極大的困惑。
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斷句。很多人講話因為緊張,就會在很奇怪的地方停頓。
比較ok的斷句方式應該是這樣:
I went to a very nice cafe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 ^ ^
在不應該停頓的地方亂停,其實才是為什麼很多人參加托福或是雅思之類的考試,在口說部分無法突破的原因。
改進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就是矯正發音。
很多朋友問我,這兩個考試哪個比較容易「拿高分」,雅思的7.0跟TOEFL的110哪個難等等的問題,被問的有點煩了,所以決定打一下比較。
下面我將會先分別介紹這兩個語言考試的聽說讀寫考試架構,最後做總結,如果想要直接看總結,可以直接end(誤)。
____________________
Listening
雅思
架構:四個sections
考試時間:三十分鐘
內容:
可能是顧客與服務人員在討論服務內容為何、老師或是館員介紹課程或是設施內的設備等等的內容
考試方式:
三選一選擇題、複選題(如五個選項中選三項)、搭配題(類似連連看)
文字填空(最常見的雅思考題)
托福
架構:三個sections加上永遠就是那幾題的沒意義經典加試
考試時間:除去經典加試,約莫半小時
內容:
主要為老師授課內容、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兩人討論(如作業該怎麼改善等)
考試方式:
通通都是四選一單選
從聽力部分來說,托福比較容易拿高分,理由很簡單:
讓我們先假設,這兩個考試的聽力內容難度差不多,所以同一個受試者去參加托福或雅思,聽得懂的內容都差不多是那樣。
BUT! 人生就是這個BUT!
由於雅思非常喜歡文字填空,受試者必須要把聽到的內容「拼寫」到答案卡上,要是聽不懂、聽得懂但來不及反應(比方說來不及寫一整串的信用卡卡號)、熊熊忘了怎麼拚、會拼可是不小心忘記複數的時候名詞後面要加一個陰險狡詐的…s…那那一格的分數就丟了,再也回不來了。
那托福呢?come on…就算你真的聽不懂,你永遠都可以用四選一猜一個,你甚至可以用常理去刪去部分選項,把得分的期望值往上拉高。
從這個方向講,我會說雅思比較難透過「考試技巧」拿高分。
______________
Speaking
雅思
架構:兩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十幾分鐘
內容:
第一部分都是問跟受試者有關的問題,像是從哪裡來、喜歡的天氣、喜歡大城市還是鄉村慢活等等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針對一個問題,受試者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理由,在一分鐘之內準備一個約莫一分鐘的答覆,考官會針對這個回答繼續問相關的問題(並不會太刁鑽,很正常的對話)。
考試方式:
一對一口試,受試者如果聽不懂可以請考官澄清考題,每一題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考起來像是跟外國人對話而已。
托福
架構:六個sections
考試時間:約莫二十多分鐘
內容:
第一第二部分準備時間15秒,答題時間45秒
考題為詢問受試者的喜好、對議題的意見(如最喜歡的節慶、認同小班課比大班課好嗎?)
其後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題,準備時間30秒,答題時間60秒
第三題中會有份約一百多字的短文,內容為校園有關的某項公告、建議,讀完後會有一男一女開始討論該短文的聽力。考生需要總結這兩邊的資訊,說明他們怎麼支持或是反對那項公告、建議。
第四題中會有份約一百多字的短文,內容為某個學術概念,讀完後會有一個老師針對那個概念的解說,通常都是會給一個例子來說明。考生需要總結這兩邊的資訊,說明老師如何透過例子解說那個概念。
第五題中會有一男一女針對某個困境做討論,其中一人會提出兩個解決方案,另一人會打槍那兩個方案。考生需要說明那個困境是什麼、總結兩個方案、指出哪個方案比較好。
第六題中會有個老師解說某個學術議題、概念,他/她一定會給出兩個解釋或者是兩個延伸的概念、兩個延伸的論證。考生需要說明那個議題、概念是什麼,總結另外提到的details。
考試方式:
對著電腦不斷地講話。
從簡介的長度,你大概可以猜到我的想法,沒錯,我認為在口說部分托福比較難拿到高分。
第一、托福的口說其實還考了聽力與閱讀,與雅思的單純聽懂考官問題還要困難。
第二、托福考試回答時間就是45秒或是60秒,非常的僵化,非常的奇怪。考生要不斷的演練,確保自己可以用很模板、系統的方式在這樣的時間內回答完整。雅思則是會看考生的狀況,有時一題只要講一句話就可以換到下一題,相對人性化很多。
但是,托福口說其實也有一些比較好掌握的地方。考托福口說前會先考托福聽力,聽力最後的部分都是經典加試,網路上都找得到考題跟正確答案,所以如果晚一點進考場,在聽力的最後一部分時,別人可能已經在考口說了,聰明一點的人就可以從別人的答題中推測考題是什麼,趁中場休息10分鐘的時間先準備(整個考場的考題都是一樣的)。雅思則是看考官想問什麼就問什麼,相對難以預測,也無法透過上面所說的偷吃步提高分數。
總體而言,雖然托福有偷吃步,我還是認為雅思的口說比較好拿高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Reading
雅思
架構:三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介紹器物歷史發展、學術理論等等的內容的文章
考試方式:
是非沒有提到題(在true與false外還有加上Not Given)、複選題(如五個選項中選三項)、四選一單選題、搭配題(類似連連看)、段落大意題(類似連連看)、文字填空(挖空的短文、圖表)
托福
架構:三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介紹器物歷史發展、學術理論等等的內容的文章
考試方式:
通通都是四選一單選
在閱讀部分,我認為雅思遠比托福要來得無法靠運氣與技巧。
第一、雅思雖然也有一些單選題,但有很多考題都是以複選、搭配、文字填空的方式呈現,需要考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比較難透過猜測、刪去法來碰運氣
第二、雅思的文章平均長度較托福要來得長。
第三、雅思有些題目會要求學生直接拼寫單字在答案卡上,拼錯字等狀況也會造成失分。
假定有一個考生通通都看不懂,那托福四選一的狀況下,運氣不要太差,也還能對個四分之一的題目,但是雅思就沒那麼好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riting
雅思
架構:兩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第一部分為圖表題,可能內容有折線圖、長條圖、圓餅圖、表格、前後改變對照圖
第二部分為針對某個爭議性的宣稱申論自己的立場
考試方式:
手寫在答案卷上,要是寫超過還可以再要。
托福
架構:兩個sections
考試時間:六十分鐘
內容:
第一部分為針對某個學術議題,總結閱讀短文的三個論證以及其後的聽力內容中針對那三個論證的反駁。
第二部分為針對某個爭議性的宣稱申論自己的立場
考試方式:
電腦上打字,考試時仍可以看到閱讀短文的內容及題目。
在寫作的部分,我認為托福依舊是較雅思容易拿高分。雖然托福在此一樣測驗了考生的閱讀、聽力能力,但因為下面這兩大原因,我認為還是雅思比較難考:
第一、雅思第一部分的考題內容變化廣度大,不像托福永遠就只有整合。
第二、雅思的第一部分雖然只是客觀的陳述圖表,但仍需要花心思跟腦力去分析,需要良好的分析訓練。不像托福永遠就是閱讀三個論證,以及說明聽力部分怎麼打臉那三個論證,幾乎不用動腦。
總結
除了上面所討論的狀況外,有一些因素也要考慮。
第一個是考試媒介。
托福通通都在電腦上考,雅思則通通都是紙上作業。
有些人就是無法在電腦上專心閱讀、喜歡在文章上畫重點等等的,那考起雅思來應該會比較得心應手。
在口說上,有些人就是無法對電腦好好講話,跟人說話就能表現得十分從容。在這個方面上,那可能考雅思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有些人聽力沒有很好,而托福其實除了閱讀以外通通都需要用到聽力,那可能就會非常吃虧。
第二個是計分方式
托福是每個項目拿幾分就是幾分,四個項目全部加總起來就是總分。
雅思是每個項目的分數加總起來後四捨五入,分數基本區間為0.5,因此有可能會發生有四個項目分別是6, 6, 6.5, 6.5, 最後因為除起來是6.25而進位成overall 6.5的狀況。
如果分數剛好就卡在想申請系所的要求邊緣,那雅思的計分方式可能可以幫助你順利達成基本要求。
此外,我猜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了,上面所說的難易度,其實主要是在講有沒有偷吃步、拼運氣的機會多不多。以考試所設定的成績來說,其實各個大學訂的雅思與托福標準不會有太大差異。以我自己為例,我在2012年時托福考了110,後來考雅思,考到7.5,我申請就讀的系所,好巧不巧,對托福與雅思的要求正巧就是110與7.5。
這兩個考試我覺得大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對照(下面說的都是總分)
110 – 7.5
100 – 7
90 – 6.5
要考哪個考試好,其實最後還是看個人的狀況以及想申請的系所怎麼規定相關的分數。我個人是認為,沒有考超過100或是7,在國外求學會非常辛苦。我自己這樣的英文程度,剛出國時也常聽不懂同學在講什麼。與其想著要怎麼靠偷吃步,不如想要怎麼利用這些考試找到自己的弱點,針對那些問題快點改善。
最後最後,最重要的,請務必留意你要申請的系所、國家接受的語言考試有哪些。因為先前BBC揭發ETS在英國的考場有非常嚴重的舞弊情事(BBC報導),目前英國的移民署全面禁止學生以托福成績申請學生簽證,如果你想要前往英國就讀,那很遺憾的你必須放棄托福這個選項。
CV是Curriculum Vatae的簡寫,跟Resume一樣,在中文裡會翻譯成履歷表,但其實兩者有細微的不同。
因為從關西機場飛回高雄的飛機上沒有電影可以看,就姑且把我拿得到的所有報紙都看了一次。一如往常的,聯合報跟自由時報的讀報經驗讓我覺得其實台灣有兩個,一個是聯合報的台灣,一個是自由時報的台灣。正當我百般無聊,覺得為什麼台灣報紙就只有在腥羶色的新聞上可以達成共識之際,我才注意到聯合報有附上紐約時報國際版的選集。既然無聊,那就看看吧。只是,不看還好,一看就讓我不知道到底是我的英文程度差還是我對翻譯的理解與聯合報的譯者有段差距。
大部份的譯文還算是通順,尤其是有在做翻譯之後,特別會對翻新聞報導、時事評論的譯者感到肅然起敬。要怎麼樣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中文裡面沒有的關係子句翻譯成可以看的中文,又不需要做出不適切的刪減或是加油添醋,真的非常的難。(我不是說翻文學的就不厲害,文學的趕跟新聞的趕還是有差…)
但是,難,不代表可以亂翻。裡面選的一篇英文標題叫NASA Rover Finds Clue to Life on Mars的文章,剛好也有中文一本隨附在內。抱持著觀摩學習前輩如何翻譯的心態,我先把英文原文看了一下,然後把幾個我覺得非常難翻得通順的地方記在心裡,想看看前輩是怎麼處理這樣的句子。沒想到,一看,我以為我在看兩篇不一樣的文章,還不斷的翻回有刊載中文翻譯的那頁找「原文請見10版上」,確認我沒有看錯英文文本。
英文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
Life on Mars? Today? The notion may not be so far-fetched after all.
中文的譯文開頭是:
科學家大致同意,無生命化合物組成生命須有三個條件:常備的水與能量來源。5種基本元素:碳、氧、氫、磷、氮。還有時間;大量時間。
我隨手翻的翻譯是:
火星上有生命?現在有?這個想法可能沒有想像中的荒誕。
奇怪了,我確定我國小的時候就知道怎麼拼five了啊!難道是譯者將後面的東西先提到前面講,所以讓我覺得對不上來嗎?(我自己有時在翻譯時也調整語序,希望自己翻譯的文句可以不要那麼怪里怪氣的。)
接下來的英文是:
A year after reporting that NASA’s Curiosity rover had found no evidence of methane gas on Mars, all but dashing hopes that organisms might be living there now, scientists reversed themselves on Tuesday.
中文是:
在探索可能曾孕育生命的火星環境時,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探測車已發現常備的水、能源與原子電荷正確的關鍵元素。科學家研判至少火星的一部分很久以前適合居住。然而條件俱全期僅幾百到幾千年。以生命起源標準而言是很小的開口。
我的不漂亮翻譯是:
一年以前,一份報告指出美國太空總署的好奇號尚未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甲烷氣體,使得許多人認為期望火星上有生命只是個冀望。但一年過後的本週二,許多科學家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我必須承認我的翻譯很不漂亮,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至少我是順著原文翻譯,而不是自己掰出一篇來自平行世界的文章….
我真的不知道聯合報的譯者還有編輯出了什麼狀況,這種誇張的自由創作式的翻譯竟然也能過稿,徹底、完全翻錯的文句也沒抓出來。難道台灣人想要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真的就一定得要學好外文嗎?說好的分工合作,讓大家各司其職,在自己的專業上精進就好呢?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在此找到NASA那篇文章的英文原文
聯合報的中文翻譯的全文可以在這裡找到
題外話是:我覺得NASA那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寫得不好,瑣瑣碎碎,logical flow也不是很好,一樣的事情在文章中出現多次…不是很懂為什麼要選這樣的文章來刊,也可能是我標準太高了就是…
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research-proposal
一般來說,因為學制的差異,在英語系國家的研究所中,大概只有申請英國、澳洲的博班研究所需要提研究計劃。這是因為,英國與澳洲走的「英制」學制與美制差異很大。在英制訓練中,沒有像美制一般有兩年的修課時間、資格考,一入學就開始寫博論,所以在申請英制博班時,申請者就必須先對於自己想要進行的博論研究有基本的概念,一般來說,這樣的研究計劃長度通常不超過2000英文字。有些學校會對研究計劃的長度與內容有詳細的規定,比方說ANU就規定2-5頁,並且要包括標題、摘要、重要性、核心問題、文獻回顧等十個項目。學制的差異,我們另外會在FAQ的部分多加說明。
在哲學領域中,大部份的研究著重在理性思辯上,不像許多科學研究,除了文獻回顧以外還要設計實驗、提出預計需要用到的儀器、預計執行的結果等等的。哲學領域的研究計劃其實可以簡單地分成三大部分:為什麼這個問題有意義、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為什麼我的講法應該會比過去的講法好。前兩個部分,其實就是所謂的「文獻回顧」的部分,最後一個部分,則是自己在文獻回顧之後試圖提出的新方向、新論證。
由於近代哲學社群膨脹快速又高度分工,在介紹完你想討論的議題以後,在更細部的「有誰在這個問題上提出沒有那麼完美的批評指教過了」部分,你應該要更進一步的限縮你的討論範圍。以語言哲學中的指涉理論(Theory of Reference)來說,在Philpaper這個網站上就有十一大項分類:
每一項都有很多哲學家在討論,你不可能在一篇博士論文中通通都處理到,所以一定要進一步的限制討論範圍,把論證聚焦在某個更特定的議題、論證上,簡述相關的幾位哲學家的攻防戰、他們的論證哪裡不足、你覺得誰的立場比較有道理一點,可以怎麼修改,等等的,而不是漫無邊際地將你所知道的所有東西都倒進你的研究計劃中。畢竟,以英制來說,最長最長,你也只有四年的時間可以用來寫你的論文,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大可能會有什麼曠世巨作。許多台灣的學生常常會有一種自己的碩論或是博論一定要有驚天地動武林的學術貢獻,這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想法,碩論與博論其實都是為日後長遠的學術生涯做基礎訓練,比較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將自己的野心收起來,專注在小的、但是俱有發展性的議題之上,而不是什麼都讀一點,只要別人說重要的書、論文就想要跟著加入討論,偏離了研究核心而不自覺,更嚴重一點可能是別人根本看不出來研究核心到底是什麼。
明確的劃定了到底要討論的細部論證有哪些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提出你目前所想到的改良方式,說明你的想法可能可以帶來哪一些正面的影響、會將這個議題的討論帶往哪個方向,等等的。日後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想法白癡到不行,想要放棄他們,這也不是不行。大部份的人其實都不會真的完全按照研究計劃去寫論文,畢竟,越是接觸一個議題,越想越深入後,往往會發現別人沒有這麼說還是有它的道理在,有一些困難自己之前沒有考慮到。大方地放棄自己過去不成熟的想法,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的指導老師也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你是個三心二意的傢伙,不能成氣候。
有很多人在研究計劃的最後一個部分會簡略地總結一下自己的博論結構,一般來說,會推薦將自己的研究計劃總結為六個章節,一一簡述每一章要處理的工作是什麼,讓評審委員、未來的指導教授在結尾的地方更加了解你想要怎麼撰寫你的論文。這樣個總結並不是非要出現不可,沒有也沒有關係,只是大部份的人都會如此做的話,按照經驗法則,這樣的「摘要」段落一定還是有其存在的原因。
完整原文刊載於:哲學家闖蕩天涯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ensereferenceandthought/shen-qing-jian-yi/3-2-writing-sample
申請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所時,大部份的研究所都會希望申請者可以繳交一份長不超過5000英文字的文章,讓審核委員可以借此了解,申請者的寫作、分析、論證能力,然後按此評估這樣的申請者值不值得錄取。詳細的規定,還是必須到你想申請的系所查詢。有些系所只有定頁數上限,如12pt. double space, less than 25 pages,有些明確規定4500-5000字,有些則會要兩篇短文。請特別留意,如果你是使用中文的word,double space的時候必須要進入「行距選項」取消「文件隔線被限定時,貼齊格線」,不然會很搞笑。
文章的來源可以是你的課堂報告、你的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的其中一章、你發表出去過的論文、你特地為了申請另外寫的文章,等等等的,只要是你自己寫的文章,都可以拿來當做writing sample。
只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份sample最好(但不一定)是與你在你的SOP或是Research Proposal中提到的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章。近代的哲學已經走向高度分工的狀態,研究科學哲學的人未必會知道做邏輯的朋友在研究什麼,玩形上學的人可能也無法理解倫理學家到底在煩惱什麼,也因此,如果你在你的SOP裡面提到,你想研究的是最近台灣人很喜歡講的公民不服從(civilian disobedience),但是你交出去的文章討論的東西是亞里斯多德的潛能(disposition)或者是因果關係怎麼判定這類的形上學問題,審核的人通常會感到有點錯愕。
這是因為,writing sample是審核委員唯一一個可以真正深入了解你的學術能力的渠道,誰知道你成績單上的A+是怎麼來的?全勤就有?還是?
所以,審核委員一般是怎麼透過writing sample來評估你的學術潛能的呢?以剛剛講到的公民不服從作為例子的話,他們一般來說會想看到下面這三點:
在先前的IELTS作文解說中,簡單的先用中文講述了一次到底要怎麼分析圖表題。在這篇文章中,我要分享的是細部的:有哪些語彙、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來把自己的分析用英文寫出來。
在這邊,我要推薦一下Collins出版社出的Writing for IELTS,這本書循序漸進,一個單元介紹一種圖表題要怎麼寫、相關的字彙、表達模式有哪些。除此之外,他還提供基礎範本給學生當作學習的對象,帶著學生慢慢的分析為什麼這樣子的圖表題、獨立寫作題寫做法值得學習。我從中學習到不少分析圖表的技巧。
這本書在台大的總圖借得到,網路上稍微google的話也會有相關的資訊,在此便不再贅言。
回到正題,先從上篇文章文末的分析來說起,我將Cambridge IELTS 8 Task 1的圖表題分作八段重點來看,那其中有哪些字彙、表達方式是可以靈活運用在其他的圖表題上的呢?
首先,我們先從第二點來說。
“2.圓餅圖告訴了我們造成地力下降的三大因素over-grazing、deforestation、over-cultivation,對全球的地力下滑貢獻差不多,約莫各佔三分之一。”
有了這些基本的單字,要寫出:
The pie chart indicates that three majo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he most to land degradation are over-grazing, deforestation, and over-cultivation, each of which causes approximately 30% of land degradation respectively.
這樣的句字,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事。
“3.其中Over-grazing是最嚴重的問題,比起Over-cultivation還要多了整整7%,跟其他因素加總起來的百分比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些基礎之上,我們也可以很輕鬆地寫出如下的敘述:
Among thre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he over-grazing is the most perturbing problem,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which is 7% (same as the sum of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other secondary factors) more than over-cultivation (28%).
第四段重點進入到表格的部分,可以看到有幾個重點:
“4. 在90年代,歐洲是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有高達23%的土地受到影響,等於是北美地區的4.6倍、「近乎」大洋洲地區的1倍。”
所以第四段可以簡單寫成:
In 1990, the European region was affected by the land degradation the worst, up to 23% of its land was influenced, which equaled to 4.6 times of the percentage of the degraded land in the North America and was nearly two times as much as the percentage of land degradation in Oceania region.
在第五段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重點單字、表達法上面都講過了,只有一個「忽略」沒有講過。
“5. 伐林在歐洲的影響最大,高達9.8%的土地遭受此影響(約莫一成),這個因素在北美與大洋洲都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在北美甚至可以忽略(只有0.2%)。”
Deforestation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Europe, which affected around 9.8 percent (one-tenth) of land in the region. This factor caused less problem in other two regions. Only a negligible amount of land degradation was caused by it (0.2 % in North America, 1.7% in Oceania).
最近網路上有一則很有趣的新聞,簡單來說就是有位攝影師認為維基百科未經他的許可,就將「他的」大猩猩自拍照放在網路上供大眾下載,侵犯了他的版權。但是維基百科方面認為,他們所上傳的照片是「大猩猩的自拍照」,既然照片是由大猩猩「拍攝」的,而且大猩猩是自然界的一份子,那大猩猩的自拍照也應該被視為自然的一部份,自然風景這些東西,並沒有版權的問題。這邊的爭論,其實可以從兩個方向去分析。
維基百科方面的看法,其實背後的邏輯跟哲學家在論述誰能夠擁有權利的想法類似。他們認為,如果一個東西可以擁有某某權利,那這個東西至少自己要在乎我們在討論的某某權利。舉例來說:
a.小孩 有不被任意蹂躪的權利
b.報紙 有不被任意蹂躪的權利
我們直覺上會認為 a.絕對是對的,可是對於b. 這一項,就有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按照剛剛提到的說法來看,我們會覺得奇怪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報紙根本就不會在乎、沒有能力在乎自己是不是被任意蹂躪,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我們並不會認為會需要接受報紙有不被任意蹂躪的權利這樣的說法。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考慮這些情況:
c. 小明 有上大學的權利
d. 小狸貓 有上大學的權利
e. 小狸貓 有不被任意蹂躪的權利
小明作為一個人類,他的認知功能、理性能力、自主權等等的,都讓他在乎上大學這件事情,所以初步來看c. 是個可以接受的宣稱。小狸貓雖然也有一些認知功能,也會感受冷熱等等的刺激,被打也會怕痛,所以我們應該要接受 e. 這個宣稱,因為小狸貓會在乎自己是不是被蹂躪。但是小狸貓會不會在乎上大學的權利呢?以我們目前的了解,小狸貓應該是不會在乎,所以當有人大力宣揚d.時,並不會有人認真地當一回事。
回到大猩猩自拍照到底有沒有版權這個問題來,其實維基百科若只訴諸「自然」,並不能夠說服大眾,畢竟,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何以人類的自拍就有版權可言,猩猩的自拍就沒有呢?更進一步的分析,應該還是要回到Joel Feinberg關於權利論述:自然界中的山脈、花草、猩猩並沒有能力、也不會想要去在意版權這種權利,對他們來說版權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所以當然也沒有人可以侵犯到他們的版權。不過,要是這隻大猩猩像決戰猩球裡的猩猩一樣,有理性、認知功能極高、有充分的自主權等等等,開始在乎起了自己的肖像權,那維基百科上的自拍照片就會有版權問題。只是,就算是如此,維基百科侵犯到的版權,是自拍大猩猩的版權,並不是該名攝影師的版權。
只是,這樣的理論也不是完美無瑕。按照這個講法,還沒有能力認知「死亡」、「生命延續性」這些想法的人類新生兒,沒有資格擁有「生命權」。這些新生兒雖然可能對痛已經有認知能力,可是他們並為發展出死亡的概念,所以在他們的世界中,生命權並不存在。只要我們可以用一種不會讓他們感到痛的方式讓他們離開世界,我們就能在不侵犯到任何新生兒的權利的情況下殺死他們。
至於攝影師方面的想法,其實可以用Lockean entitlement theory中的principle of justice in acquisition去詮釋。攝影師他的相機掉了、被猩猩撿去自拍後,他又碰巧「撿到」了猩猩的自拍照,按照principle of justice in acquisition來看,他確實可以說照片是「他的」。即使這張自拍照真的如維基百科所宣稱的,應該被看成「自然物」,但因為這張自拍照是他第一個撿到、獲取的,所以猩猩自拍照的所有權應該屬於這一名攝影師。這樣的所有權,就跟我們說我們擁有自己在海灘撿到的石頭的所有權差不多,雖然沙石是自然的一部份,但是,在未經我們的同意前,沒有人可以任意地去搶奪、使用我們所擁有的礦石。
只是,從這個角度切入,也還是有一些問題。攝影師指控的是維基侵犯了他的「版權」,而不是他對於這張照片的「所有權」,這讓整個爭論變得更棘手了一些。直覺上,很少人會認為攝影師不能宣稱他擁有這張照片,畢竟,他是第一個撿到照片的。但同時,也很少人會認為在「撿起來」這個過程中,「版權」就能莫名其妙的跑出來。如果我先前對大猩猩到底會不會在乎版權這件事情的分析是對的,那麼,這張自拍照在完成的瞬間並沒有版權可言,既然一開始的時候沒有版權存在,那為什麼撿到照片的攝影師突然就可以開始談版權呢?或許,對於這位攝影師而言,更好的策略是專注在他對照片的「所有權」而不是「版權」上。
只是,怎麼看,都覺得這名攝影師要打贏這場官司的機率不是很高啊。